• 287阅读
  • 0回复

根雕之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16
第8版(周末)
专栏:文化家庭

  根雕之家
胡文君
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家庭》杂志社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美好家庭”评选活动。山东烟台市芝罘区只楚镇宫家岛村的张克征一家有幸入选。
一踏进门槛,人们的眼中只见根雕做的木钟、桌椅、花架、笔筒、砚台……古朴苍劲,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墙上挂着友人赠的书画,古玩架上摆满造型各异的根雕,盆景、花草点缀着整个房间,充满了儒雅的艺术风味,很难想象这是走进了一个农民家庭。
户主张克征年近花甲,却精力充沛。一谈到家和根雕时,这位只上过两年学、靠自学成材的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故事还需从23年前说起。当年的张克征在村木器厂当木工,无意中发现树根造型独特,便拿回家来整修、打磨。老伴宋维荣见他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就没吱声,随他捣弄树疙瘩去吧。不想没过几天,张克征就要钱进城,说去求师。这一去可跑远了,不但去了济南,还到了北京,去了一次没求成,又接二连三地跑。路费再加上吃住,没少搭钱。当时家中生活困难,两个孩子还小。一天,张克征雇人拉了三车树根回家,老伴一问,是老头子花了1000多元钱买来的,可气火了,这木头疙瘩不能吃不能穿,还倒贴钱,赔工夫,怎么也不让他再干了。张克征耐心说服老伴,把根雕比作他的命根子,虽然发不了财,但空余时间消磨在这些木疙瘩上,就感觉活得充实。宋维荣深知老头子的脾性,认准的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也就依了他。有时候见老头子忙不过来,就搭个下手,渐渐地也喜欢上了根雕。张克征选材构思后,老伴便剥树皮、蒸烤、打磨、上漆,干得很起劲。两个孩子也受了他们的影响,积极参与,有时为一件作品怎么设计还争执不休。根雕便成了这一家人常谈的话题。
1987年,张克征一家合作完成的根雕《冰上芭蕾》,被选送到首届“中国根艺展”上展出,并荣获二等奖。这下子轰动了全区,来张家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莫不为他们的100多件造型独特、构思别致的根雕作品所震惊。1989年,当张克征得知北京将举办亚运会时,便召集一家人商量,送一件根雕作品给亚运会组委会,以表达一家普通农民的爱国之情。一年零七个月过后,一件高2.26米的大型根雕《展宏图》便完成了:群峰叠嶂之上,一只展翅欲飞的鸽子,象征着和平和友谊。如今,这件作品仍陈列在北京亚运村国际会议中心展厅内。张克征一家为农民争了光。
                  
自本版开辟“我的周末”栏目以来,蒙读者厚爱,稿件源源不断,精妙之笔不在少数。自这期始,我们又增开一新栏目:文化家庭。仍期盼诸位写家惠赐佳作,写自己写周围,描绘家庭的文化乐趣,看看文化这根纽带是怎样增添我们的亲情的,并以此献给“国际家庭年”。
——编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