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衢州纪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18
第8版(副刊)
专栏:历史文化名城风韵

  衢州纪胜
叶廷芳
年初因事回衢州,适逢国务院批准衢州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喜讯传来,上下都在奔走相告,作为衢州人,精神不禁为之一振。
衢州,浙西地区的一个府城,钱塘江上游第一重镇,扼浙、皖、赣、闽之咽喉,因“四省通衢”而得名。东汉年代始为县治,历代为州、郡、路、府治,迄今已有1802年的历史。这个城龄比欧洲的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如柏林、慕尼黑等至少要早1000年!
我虽不是出生在城里,但六年的中学生活,几乎所有的大街小巷都留有我的足迹,备受这个古城那种古色古香古味古韵的熏陶。最难忘的是那巍巍城墙和城门了!由于衢州历来是东南五省用兵重镇,几万乃至几十万大军在这里鏖战,历史上屡见不鲜,西城的“上营街”、“下营街”即因古时屯兵而得名。历代统治者都想使城池固若金汤,城墙之必需、之坚固可想而知,素有“铁衢州”之称。据史料记载,春秋时代就开始在这里筑墙了,后屡建屡毁,现存的为明代所建,直至本世纪50年代,几乎完整无损;六座城门(现剩四座)当时都有城楼。这一宏伟建筑成了地道的“石头的史书”。
说来也巧,我的母校衢州一中就坐落在北城墙脚下,高中几年,我每天晨跑以后都要登上城墙,扯开喉咙练嗓子,有城墙神助,那“丹田”之气就充盈多了。我还曾约同学沿城墙步行一圈,想证实一下这城墙圆周长是否如史书上说的“四千五十步”。
衢州不仅拥有“铁”的重量,更富有“文”的内涵。历史上出过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医学家和成就卓著的文学艺术家。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南宋孔氏家庙;这是孔子第48代孙孔端友随宋高宗皇帝赵构南迁时仿曲阜规模所建,住至第53代。建筑已数度毁圯,现存的为清代重建,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孔氏家庙之一。现南宋孔氏第75代孙孔祥楷已由东北一个厂长岗位上请回衢州担任要职,以更好保护和发扬这一辉煌文化遗产。
除孔府外,衢州还有一些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建筑物,如矗立于北门内的那座木石结构的钟楼,即蒲松龄笔下“衢州三怪”之一的所在地。蒲公的这一怪笔显然引起当代伟人与古典文学爱好者、鉴赏家毛泽东的兴趣:大跃进年代,他从江西视察回京途中,曾去衢州稍事休息,当当地负责人带着准备好的生产数字向他汇报时,不料他劈头第一句却问:你们衢州有哪“三怪”呀?一时令对方目瞪口呆。……钟楼内原顶悬铜钟一口,重3000余斤,据清康熙《西安县志》(衢州古称西安)记载:该钟上层铸《心经》一篇;中层铸“花木、鸟、兽”;下层铸铭词一首。1942年日寇蹂躏衢州时被其盗走。“文革”期间,这座藏“怪”之楼更是在劫难逃,上层的木构建筑彻底被毁,残留的石砌底座幸存了下来(捣毁的好汉们大概以为这样“衢怪”便无以蔽身了),它包括东、南、西、北四道互通的拱门,犹如艾菲尔铁塔底座的缩影。
坐落在市中心的天宁寺是古城最高的建筑,四层中空木结构,飞檐翘角,好不壮观,它是衢州佛教文化的象征。此外有许多民俗建筑别具特色,久享盛誉,其中以“九楼”、“八阁”、“十三厅”为代表。可惜由于战乱频仍,它们大部分已化为乌有,唯有孔府内的“思鲁阁”风采依旧,阁内所藏唐代吴道子绘“先圣遗像碑”、明代“孔氏家庙图”等均堪称国宝。
改革开放使衢州古城焕发了新的活力。一大批新的商业大厦沿着南北轴线有秩序地延伸,新的住宅区和市党政办公大楼都在城外扩展,因而较好地保持了衢州的古城风貌。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赋予衢州的现代化建设以丰富的人文意蕴,现代化的强大节奏又给古城增添崭新的风姿。衢州,你将不愧是钱塘江上游的耀眼明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