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平凡岗位火热心——记郑州火车站客运服务员张海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19
第2版(经济)
专栏:

  平凡岗位火热心
——记郑州火车站客运服务员张海燕
本报记者李而亮
1993年深秋的一个夜晚,一位中年人默默坐在郑州火车站第二候车大厅里,目光始终盯住服务号码为318号的服务员。3个多小时过去了,这位中年人找到了车站客运值班主任说:“我是西安客运段41次车队的干部。听说了张海燕的事迹,我不太相信是真的。今晚亲眼来看一看,我一点怀疑也没有了。”
张海燕是郑州火车站一名普通的客运服务员,一名被旅客广为称颂的共产党员。
“为旅客服务,一分钟也不浪费”
当旅客走进候车厅,张海燕就会迎上前去,笑脸相迎,敬礼问候,仔细询问旅客乘坐的车次。当旅客安顿在候车席后,他们很快看到,这位身体纤弱的女客运员,对每个旅客都热情,分分秒秒都在紧张地工作。她一会儿扶老携幼穿行在大厅里,一会儿帮助旅客背行李,一会儿给旅客送开水,答复旅客的提问,一会儿拿起拖把打扫卫生……
“许多旅客在这里停留时间不多,因此,为旅客服务,我要做到一分钟也不能浪费。”这是张海燕对自己上岗的要求。旅客眼里的张海燕,总是忙得口不停、手不停、脚不停。每次当班,为了抢时间多为旅客服务,她总是吃随身带的干粮,把吃饭时间缩短。有人算过,她每次当班,光是打开水,要比正常班多打二三十壶,多跑几公里的台阶。
在旅客寄来的厚厚的表扬信中,记录着张海燕许多感人的事情:
去年3月的一天下午,张海燕看到一位右腿裹石膏、拄拐杖的中年男子走进大厅。她立刻迎上去,看了旅客的车票后,笑着说:“同志,让我帮你,好吗?”在旅客迟疑的片刻,张海燕一手接过拐杖,一手拦腰搂住伤病旅客的腰,再让病人将右臂搭在自己肩上。每挪出一步,张海燕额头的汗直往下流,伤病旅客的热泪也止不住往外流。安置好伤病旅客,张海燕返回候车厅。大厅里的旅客看到她,都一齐站立起来,为她长时间鼓掌。
像这样的发自旅客内心的鼓掌场面,数不清有多少次了。每当掌声雷动,声音传出大厅,连一些旅客都知道:“听,肯定又是给318号鼓的。”
在金钱面前,“她傻得不透气”
今年37岁的张海燕,原是郑州市皮鞋厂工人,曾获得市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等多种荣誉称号。1992年初调郑州火车站后,张海燕一字不提这些荣誉,她在候车厅这个最平凡的岗位上,体现一个共产党员不平凡的价值。
张海燕对旅客的满腔热情,常常受到旅客的称赞。但她最怕旅客这样夸奖她:“像你这样的好人现在不多了。”她深知,在每天过往的十多万双眼睛里,她代表的不是一个普通的客运员、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
一次,有位回广州的旅客临时要上车,递给张海燕一张百元面额的钞票,想让她帮忙。张海燕说:“如果你确有急事的话,我应该帮你想办法,但这不是靠钱能买来的。”这位旅客听了,马上收起钱说:“没想到还有拿钱办不成事的地方。”在金钱面前,人说她是“傻得不透气”。然而一旦遇到有困难的旅客,张海燕总是慷慨相助。一天下午,153次列车到站后,交下一个严重烫伤的4岁孩子,车站领导派张海燕送孩子上医院。救护车晚来了一会儿,张海燕便自己掏30元钱,叫来了出租车。到医院安排好住院后,她自己掏钱,给孩子父亲拍电报。孩子出院那天,正赶上天下雨。她又拿出30元钱,为孩子一家要了出租车。而她自己却冒雨坐公共汽车赶回了车站。
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张海燕下夜班,在候车室入口处,听到有人在哭。她急忙循哭声找去,发现是两个盲人旅客。问原因,原来他们的车票丢了一张,身上又无分文。张海燕赶忙掏钱给他们买了到信阳的车票,并把他们搀扶到候车厅里,并买来包子,提来开水。午夜,张海燕把两位盲人送上车,又掏出自己身上仅有的7元钱,塞到他们手里,作为路上的零用钱。过了几天,两位盲人给车站寄来感谢信,说:“遇到这么好的服务员,我们如同眼睛重见了光明。”
张海燕平凡而又动人的事迹,随着南来北往的列车传向祖国各地。赞扬她的话语、信件,像雪片一样飞到郑州站。今年元月,铁道部授予张海燕“全路路风建设先进个人”光荣称号。最近,郑州铁路局党委发出通知,号召全局30多万干部职工和党员向张海燕学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