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传播现代文明的使者——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在西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23
第1版(要闻)
专栏:

  传播现代文明的使者
——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在西藏
本报记者刘伟新华社记者谭道博刘永华
7月的雪域高原,喜雨涨了溪河,绿了山谷。从藏北草原到藏南山地,从藏东到后藏田畴,我们追寻着历史迈进的脚步,深深感到,一代又一代高原军人与各族劳动者一起,用他们的智慧血汗直至生命,托起了雪域高原现代文明的太阳。
生产方式——从游牧到定牧,从刀耕火种到现代农牧业
美丽的拉萨河在蜇蚌寺前扭头向南,留下了大片河滩。千百年来,这里只有石砂遍地的满目苍凉。
1952年2月,进藏部队官兵在“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崇高口号下,打响了开荒种粮的战斗。
已经78岁的老战士何进喜,回忆当年,依然掩不住激动和豪迈。这些突击队员们以万夫不当之勇,20天垦荒1000多亩,当年就收获粮食10多万公斤和大量蔬菜。第二年,军区机关扩大垦殖面积,又试种成功了黄瓜、番茄、辣椒、茄子、四季豆、花菜等几十样蔬菜……没见过这些蔬菜的藏族同胞,蜂拥而来,不光看不光摸,许多人还要种子回去试种。
1954年,驻藏部队又在日喀则、昌都、波密、丁青等地垦荒4万多亩,植树15万多棵,兴修水渠110条,把现代农业的火种播向了各个角落。
西藏和平解放43周年的日子里,拉萨四周的群山仍无半点青色。然而当我们随何老走进他退休的藏式小院,竟看到满地都是嫩绿的菠菜。老人说,就这个季节,这样的菜在拉萨就没人爱吃了。
如此巨变,令人怎能忘记为了这变化而奉献甚至献身的人们。
——当年进藏部队的“筑路英雄”张福林在修筑川藏公路的一次施工中英勇献身,他的遗物只有一本日记和一包千里迢迢从川中腹地背着进藏的菜种。他的弟弟张福力接过烈士的枪,从班长到昌都军分区政委,在山南、在藏东,他走到哪里就把粮菜种到哪里,更把不断发展的现代农牧业知识宣传介绍给那里的藏族群众;
——武装部长叶栋梁,30多年深入僜人部落,把他们世代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引导到现代种植,使偏远的山谷也人均收粮500多公斤;
——驻藏北草原官兵,一茬接一茬地致力于定牧和围栏放牧及草场改造等现代牧业生产方式的推广宣传。世代“逐水草而居”的藏北牧民兄弟,如今建起了一片片围栏,夏牧冬饲,牲畜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几十万亩草场开始步入优化进化的良性循环;
——农副产品加工增值,如今在解放军的带动帮助下,也越来越成为包括偏远农牧民在内的广泛实践。1987年前,巴青县拉西乡196户人家160户欠债。武装部扶贫队在这里从办店办作坊起步,组织农牧民收购加工羊牛毛皮。1991年,147户贫困户脱贫,全乡拥有87台汽车、拖拉机,人均收入由原来的不足百元猛增到近800元。藏北草原各个武装部群起仿效,9个人武部一下子就建起了107个扶贫点,数万藏民一举甩掉了贫困帽子。
80年代以来,高原军人发起了更大规模的支援西藏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战略攻势。他们一次把已经实现水利化的30万亩高产耕地及9个重点农场和16个毛纺厂、皮革厂等中型企业无偿移交给地方政府和藏族群众,使之成为西藏今日现代农牧业和加工工业的骨干,官兵们则投入更为艰苦的“第二次创业”。
1991年严冬,“一江两河”开发工程需要在拉萨东郊开挖一条“中干渠”,改善拉萨的生态环境,灌溉6万亩良田和万亩草场。西藏军区从领导到士兵停止休假,全力以赴,每天出动6000人,承担了最艰巨的1.2公里冰封河段的挖掘任务。官兵们炸开坚冰站到泥水里奋战,在1992年元旦率先完工。为拉萨河谷农业开发区立了头功。如今,这片土地粮丰草茂。
1994年6月,高耸的珠穆朗玛峰依然在雪裹云封中。记者从她脚下穿过,正逢边防某团官兵为这个西藏海拔最高的农业开发区昼夜奋战。从前,宽阔的谷坝绵延几十里,却只有点点沼泽和水草供牧人们季节性地放养牛羊,农牧民依旧在山背后的褶缝中过着贫穷的生活。在上级的支持下,军民一起努力,沿着20多公里山腰开渠引来珠穆朗玛峰滚滚雪水,一下子规划垦区30多万亩,今年就播种青稞4000多亩。绿油油的青苗不仅振奋了当地干部群众,连久居深山的贫寒农牧人,也举家迁来谷坝,加入开发区建设。
建立西藏交通能源基础——变牛马驮路为柏油大道,从酥油点灯到工业电能
雪山四合,使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与外界形成重重阻隔。
能源紧缺,西藏人民千百年来只能用酥油点灯,烧牛羊粪取暖。
这样的交通能源条件,怎能发展现代工业?
高耸入云的二郎山前,两年前又重新聚拢起人民军队交通建设兵团。日夜挥汗的战士们告诉记者,他们的任务是再次打通二郎山,在它的虎腹熊背里劈一条安全畅通的隧道,让川藏公路大运量高质量的重新联接。这将是我国最长的公路隧道。到那时,西藏的大发展就有了最近的大通道。
在中尼公路4985公里处,武警交通总队二支队李逢春副队长正带领官兵在海拔4250米的公路上浇灌沥青。烈日下,沥青的油烟发散着热浪和臭气,路面上焦热得人连眼都难睁开,可他们每天都要这样苦干12小时。
李副支队长摘下他的墨镜,红肿着双眼检查路面,连一个疵点也不放过。这位家在甘肃的老工程兵说,他们支队已经在西藏的运输线上奋斗了15年。然而西藏要发展,要对外开放,交通运输依然滞后。他和他的兵们已经横下一条心,就是吃尽高原雪域所有的苦,也要让西藏早日踏上现代交通的快车道。他自豪地告诉记者,二支队已经在中尼公路拉萨至日喀则段建起了全藏唯一的一段全优公路。
把牛马驮路变成通途,高原军人在西藏建设了200多条总计1.74万公里的公路网,占西藏现有公路的81%。
在昌都,人民空军的工程部队刚扩建完成拉萨贡嘎机场,又挥师这里,承担起世界最高海拔机场——邦达机场的建设。10月1日,藏东高原将迎接它千百年来第一架飞到这里的现代客机。
最令西藏军区卫星地球站官兵兴奋的是,他们70年代首先在高原投入使用的现代通信设施,如今像母鸡生蛋,已经在全藏的61个地市县遍地结网。除阿里之外,各地的电话现在都可直拨国内外。
而1960年由驻藏部队建成的纳金水电站,在它建成发电的第一个夜晚,就把比酥油灯明亮百倍的电能,输接给建成1000多年的布达拉宫和世代用油灯照明的拉萨市民。接着,高原军人在各地建起了140多座电站,哪里有驻军的水电站,那里的藏族民居就同时亮起了电灯……
与正在建设中的羊卓雍湖水电站相比,这些又已经飞快地成了历史。
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拨巨款兴建“羊湖”电站。年轻的武警水电三总队官兵以崇高的责任感承担了这个极为艰巨的任务。
官兵们踏平积雪,开上了海拔4500米的“生命禁区”。工棚尚未搭好,英勇的指战员们就把风钻和铁镐指向了甘巴拉山。在共计近6年的施工期里,官兵们年年12月下山,第二年冰封雪裹的2月又上山再战。5800米长的引水隧洞内,氧气常年仅有内地标准的50%,再加上炮烟土石,一批又一批的官兵几乎人人都在工地上休克过。然而一批批的官兵总是倒下去又站起来再干。5年多时间里,共计开挖回填了120多万立方米土石,战胜了20多处共计近千米的无数次塌方。6月间,记者盘旋而上甘巴拉山,从引水洞口进入主洞和各个支洞,深洞里连打火机也因缺氧点不着火。可是官兵们不舍昼夜,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三班连轴浇注。
在已经全线贯通的十几里隧洞的尽头,直径2.5米的一节节高压铸钢管,正在被焊接架托成一条巨龙沿800米长的斜坡直下雅鲁藏布江边的电站机房。通往拉萨的11万伏高压输电线路,也已经越山架塔,跨江飞渡。工程可望于明年9月通水发电。届时,强大的电流不仅将以大于拉萨电网现在供电能力近3倍的数量,一举改变拉萨缺电的局面,还将输送给山南电网,从而在拉萨和山南间联线成网,形成西藏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能源电网,一批现代工业企业将凭借电能投入生产。
传播现代文明——科学带来社会昌明,文教提高人的素质
进藏大军运输队老战士窦新民,在他30多年后病逝雪原弥留之际,最感欣慰的一件事,就是由他开始,转变了藏族牧民千百年来牲畜不需要看病的落后观念。
1951年春,进藏大军征用的万头牦牛突然遇到了可怕的牛瘟。一天,两天,直到一个月,眼看着牦牛一头头死去,牧民们仍然只相信转动经筒,围着寺庙求神免灾。一位叫益西卓玛的阿妈,赶着她仅有的6头牛支援自己的解放者,在这里求神7天,牛竟死了一半。益西阿妈守着她的牦牛痛不欲生……
看到这情景,窦新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责任,他弯下双膝给阿妈跪倒,提出了给牛治病的请求。给牛注射了血清,第二天阿妈的病牛就能站起来吃草。藏族同胞们闻讯而来,窦新民他们才总算打开了一个进入现代科学的突破口。
1952年,进藏部队首长决定,选派120名最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就地转业,创办起雪域高原上的第一批医院和卫生机构。接着,西藏驻军差不多每年都要输送一批医务工作者给地方。他们中,有的担任了自治区卫生厅的领导,有的直至退休都一直守护在藏族病人的床边。
与此同时,高原部队从总医院到连队的军医卫生员,一直免费为藏族群众看病治病,送医送药。他们的足迹遍及西藏每一个角落,据一项统计,西藏自治区200多万藏族同胞,每人平均由部队医生免费看过10次病以上。
“西藏人民的人均寿命由解放初期的36岁增长到今天的64岁,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这里包含着解放军的巨大心血。”自治区负责医疗卫生工作的副主席、部队培养的第一代医务工作者卓嘎说出了一个持续40多年的事实。
在西藏高原采访的日子里,我们耳闻目睹的大量事实说明,高原军人传播现代文明的努力今天依然锲而不舍。
位于雅鲁藏布江上游的马泉河激流汹涌。夏天,雪水和山洪把河面扩展到几百米。冬天,坚冰下藏着漩流,坚冰之上堆满积雪,坑人的陷阱阻碍着在两岸间奔忙的学生。某部边防二连从驻守那天起,就专门编出一个渡河班,日夜在河边摆渡。一年365天,不论多早多晚,风雪多大,冰水多寒,只要学生过河,战士们需砸冰就砸冰,需推船就下水,总是笑嘻嘻地满足孩子们的要求。风高月黑的深夜,记者留宿只有4个战士的潮湿寒冷的小屋,问他们这些年一共摆渡了多少学生。来自云南玉溪的副班长方家怀真诚地说,我们的确算不清这个数字了。但是有一条,没有教育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这里的人民就富裕不起来。“我们从内地来这里当兵,不就是要让当地人民尽快富裕起来吗?!”
高原军人的这一信念是那样的坚强。前年,驻藏东的某部发现当地还有23个牧民子弟因交通不便无法入学,立即召开党委会,挤出两间营房作教室,腾出营具作课桌,开办起一所“鱼水小学”。为了这23个孩子,部队精选出几个文化程度较高的藏、汉族战士作教师,甚至特批他们超期服役。接着,又派出专人多次到地方教育部门联系,直到小学被纳入正式编制。现在,这所小学仍然破例地留办在营区里。
也是在这个部队里,官兵们最初看到群众的庄稼遭了病虫害,只知道围着田头转经驱虫,就自己掏钱买来农药,亲手给他们喷撒示范。接着,又给群众送去果树苗和其它作物种子,手把手地教他们种田,使这里历史上第一次有了苹果园和玉米及水稻。部队当初栽植的苹果园无偿交给地方群众后,因老化和修剪不科学产量下降。去年春,官兵们又牺牲节假日,刨去老树,栽上新种苗。还请来果乡战士家长,教当地藏族果农嫁接和剪枝。当地政府领导感动地说:“送佛也只是到西天,解放军却要把农业科学传播到永远。”
以奉献和牺牲维护稳定发展、安居乐业
“只有跑遍边防线,才能体会到西藏安宁的重要;只有走进偏远的牧区村落,才能感受到西藏稳定的艰巨。”现任西藏军区政委胡永柱少将对我们这样感慨的时候,他的肺炎正迫使他不得不在手上穿着输液的针管。医生说,政委就是带着这样严重的呼吸器官疾病,两度走上高寒缺氧的藏北高原。
但这只是高原官兵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几十年的岁月里,每个西藏军人都要从缺氧开始,来体验自己的奉献和牺牲。
1984年1月,当时的军区司令员张贵荣这样牺牲在边防线上。
1986年6月,正当盛年的边防团长高明诚也这样倒在了西藏边防深山中。
更多年轻的基层干部和士兵,在几十年和平的戍守生活中,永远地留在了雪域高原。
然而,为了西藏的稳定安宁,为了西藏人民的繁荣富足,一代又一代的高原军人仍然自愿选择奉献和牺牲。
还有数以万计的高原官兵长年忍受着个人和家庭生活等困难。因为守边任务艰巨,从士兵到将军经常难以正常地休假探亲;因为高寒缺氧和交通不便,军人的父母妻子难以正常地来做“来队家属”;因为山高路远,一些年轻的军官无法正常地恋爱成家,一些干部战士即使成了家,不是没有住房就是孩子难以正常入托上学;更多的官兵不能为妻子儿女和父母双亲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这同时,高原军人们早把这一切当成了自己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一位边防战士以诗歌表达了高原军人的心声:“山插入九天/夜/可真够寒/银河停止了流动/星星冻圆了大眼/守卫界碑的边防兵/把艰苦当作伙伴/靠着界桩,背倚祖国/思考着雪域高原的明天。”
明天是什么?明天还是雪域高原的发展腾飞,明天还是藏族人民的繁荣幸福。(附图片)
西藏群众慰问解放军战士。(新华社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