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我的使命就是铺路——徐州市委书记李仰珍访谈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2-18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我的使命就是铺路
——徐州市委书记李仰珍访谈录
本报记者钱江
李仰珍,一个农民的儿子,长期在徐淮平原工作,先后当过10年县、区办事员和秘书,又任过10年的乡党委副书记和书记,然后是10年县委副书记、书记,从1983年至今,又任了10多年的市委副书记、书记。
改革开放15年来,徐州经济发展得很快,基础建设更是扎扎实实。城乡道路、城市建设、电力建设、环境保护,以及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用水设施的建设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李仰珍对记者说,他看到徐州这块越来越美丽的土地,感到欣慰。他说:
我爱徐州人民,这里的人民淳朴勤劳。可是,徐州在江苏省还是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我来到徐州工作,就是尽最大努力让徐州富裕起来,让徐州八百万人民早日实现小康。
前些年,我们都在努力呀,但和苏南的差距并没有缩小。会议没少开,文件没少发,学习没少跑,路费没少花,结果差距在拉大。原因在哪里呢?这使我们长期思考。经过反复探索,我们终于明白了,徐州在两个问题上滞后了,一是由于长期以来单一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以及单一农业经济思想的影响,我们在走向市场经济的时候,思想观念滞后,缺乏一种敢为人先的勇气,这就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其二,是我们的基础设施差,投资环境不理想,我们徐州区位优势好,资源丰富,但外商投资的兴致不高,原因就在基础设施不配套。
找到了原因,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振兴徐州的发展战略:“两通先行,大办工商,三外快上,学赶沿江。”我们重点抓5个方面的工作,其中首要的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道路建设。我们把道路建设看作是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的生命线,也把它看作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
我是农民的儿子,搞农业搞了几十年,非常清楚在过去一谈农业就是粮棉油,就是兴修水利,但现在我们转变观念,那就是农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要以效益来检验农业生产的成败,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我们确实要重视兴修水利,为稳产高产创造条件;我们更要重视公路建设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的作用。不然,我们的葡萄西瓜再好,没有好路,颠到城里就烂了;我们的黄梨颠到城里就黑了。
可以说,没有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四通八达的道路,就不会有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
于是我们徐州在修建道路上下了功夫,我们在近几年修了许多路。单1993年5月通车的徐州三环路,这条60公里长、60米宽、6车道的高等级路是徐州人民共同奋斗,投资2.5亿元,在一年半时间里修成的。
要修路的时候,有人说,花这些钱,先办几个厂多好呀,产值一下子就上去了。市委认为徐州需要先修这条路,有了好路,就为今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一开始,道路设计成4车道,我出国考察后有了新想法,4车道现在够用,但是明天徐州一发展就不够用了,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铺路。我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路改成了今天的6车道。现在看来,徐州确实需要这条宽阔的三环路。
三环路修起来,路边的雕塑如今已经成了徐州新景观。全市人民走在这条路上,都有一种自豪感,我个人也感到宽慰。因为我的使命就是铺路,铺下徐州的发展路。路修好了,会带动其他。我们要办的电厂,过去找不到合作伙伴,现在合作伙伴上门来了,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徐州的国民生产总值、乡镇企业产值和财政收入都实现了快速增长。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在宽敞的新路上向徐州走来。(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