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李仲明和共青商贸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26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李仲明和共青商贸城
晋峰
1994年4月28日,山西省晋城市郊区金村镇霍秀村像过节一样热闹。霍秀人投资近800万元兴建的全省第一流的共青商贸城锦绣市场隆重开业。由省委书记胡富国题写的“共青商贸城”五个铜质大字,金光灿灿,耸立城头。恢宏的市场,丰富的商品,令人赞叹不已。可谁曾想到这蓬勃兴旺的场景竟是一位年仅28岁的青年一手绘就的。
他就是晋城市郊区团委副书记、金村镇党委副书记、霍秀村党总支书记、晋城市锦绣集团公司总经理李仲明。
1991年,25岁的李仲明就独立干了4年的镇办煤矿矿长。正当他踌躇满志,想大干一番事业的时候,镇党委书记找他谈话,让他回村接任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霍秀村村民上访不断。李仲明上任后,连续召开了会议,听取意见,用真诚唤起了干部和群众的理解和信任,鼓舞起了大家的斗志。加强管理,重用人才,发展经济,造福村民——李仲明扎扎实实办实事,很快改变了霍秀村的旧貌,自己也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拥戴。
为了建成高标准的小康示范村,李仲明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贾瑞云教授实地考察了霍秀村,帮助制定了霍秀村20年发展规划,随后,又开始了实施“一环(修环村公路)、二线(沟通旧村、新村两条街)、一区(拆旧区、建新区)”的村镇建设工程。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思路后,李仲明又在认真想一个问题:霍秀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突破口在哪里?李仲明先后走山东、看华西、访白沟,最后,他决定走“两田分离”,建设现代化集体农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新路子。他采取以工补农的办法,投资百余万元装备集体农场,从播种到收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并利用煤矿废水搞喷灌,实现了水利化,在晋城市建起第一个现代化的示范农场。
部分农民逐步脱离了土地,又怎样进入市场呢?他又开始走第二步棋——建一个商贸城。他筹资数百万元,带领村里干部群众苦干1年零9个月,在村北的狼山沟建起了占地25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封闭式共青商贸城锦绣市场。
目前,李仲明领导和经营的晋城市锦绣集团公司,已是一个拥有17个村办集体企业,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集煤炭开采、冶炼、铸造、物资储运、市场批零为一体的农工商贸综合集团公司。1993年,公司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集体纯收入达659万元,上交国家税金300多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3200多元。霍秀村成为“全省农村小康示范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