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凤生求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29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卖牛读书,补鞋助学,家虽贫寒不坠志社会施援,同窗献爱,热肠古道送春风
凤生求学
龙捷彭世贵
湖南省湘西吉首民族师范学校,去年秋季新学年开始以来,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补鞋摊,补鞋的是该校189班苗族新生杨凤生。
杨凤生今年16岁。一头失去光泽的头发下,是一张粗糙、憨厚的国字脸,打了补丁的草绿色涤良军装,裹着一副稍驼而矮小的身躯,言谈举止间,全无一点与年龄相称的天真与稚气。
他的家乡凤凰县木里乡龙井村,是一个自然条件很差的苗乡山寨。在那个尚未富裕的山村里,凤生的家还相当贫苦。他很小的时候,母亲病故了,家里为了给母亲医病,欠下了一笔对他家来说不小的债。体弱多病的父亲,既要还债,又要把两个儿女拉扯大。
凤生到了读书的年纪,父亲咬着牙把他送进了村小。妹妹到了该读书的时候,家里再也供不起第二个孩子,懂事的妹妹只好用羡慕的目光,默默地看着小伙伴们高兴地背着书包跨进校门……
凤生从父亲的目光里,读到了家里对他寄予的厚望;从妹妹的眼神里,感到了家里为他付出的代价。小凤生忽然一下子长大了许多,他一边发愤读书,以不辜负父亲的殷殷期望;一边加倍帮助做家务,以补偿那份本不该属于他的深深自咎。
光阴荏苒。好不容易熬到初中毕业,怀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心情,他参加了升学考试。
1993年7月15日,是杨凤生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一天。那天好热,他正在家里看书,中学教师吴四平喜滋滋地专程跑到他家,把一张吉首民族师范学校的入学通知书送给他。
拿过这张入学通知书,凤生感到格外地沉。入学时要缴的费用,对于他的家庭无异于半个家当。如果没有这张入学通知书,凤生可以不再去想升学,但梦寐以求的这张通知书的到来,给他的梦却又是沉甸甸的一击。
苗家山寨里有孩子考上了学,自然是全村的大事。消息很快传开了,一会儿父亲从外面脸色沉沉地走回来了。沉默良久,父亲先开了口:“凤生呀,事情我都知道了。这本来是件大好事,但可惜你投错了胎,没到一个好人家……”说完,父亲悲哀地望了望四壁。
凤生一言不发,硬是要去读书吧,他实在是开不了口。家里唯一值钱的就是那头拉犁很卖劲的牛,把牛卖掉了,以后用什么去做阳春啊?
这一夜,父亲翻来覆去,凤生覆去翻来,都没有睡着。
第二天,凤生开口了:“爸,家里也要人帮忙,我不去读书了。”父亲说:“不是我不想让你去读。今年要读,把牛卖掉还可以,明年家里用什么盘(供)你?书不读完等于白读。”
乡里乡亲听说凤生不准备去读书了,纷纷上门。这个说:“养猪为过年,养儿要盘(供)书。小孩读不得书是小孩的事,小孩能读书不让去读,就是大人的事了。”那个说:“我们这辈人,穷就穷在没文化上,光会傻做阳春,扁担大的‘一’字也不认识。能读书的孩子用钱都买不到呀。没钱大家商量,想想办法。”听到这番诚恳的话语,父亲和凤生都低下了头。
临近9月开学只有十来天了,父亲每晚都要起来几趟,在牛栏边转来转去。
8月的最后一个逢场天,杨凤生从山上砍柴回来,发现牛栏空了,妹妹告诉他父亲把牛牵到场上去了。散集的时候,父亲第一次从集上称回一块肉,回到家里就说:“凤生呀,你还是要去读,读一年算一年,明年我们再想办法。你不要多想,我们家穷,想多了什么事也干不成。”
凤生家卖牛送凤生去读书,乡亲们都知道这里的代价。家里本来就紧巴的二姑硬是塞给凤生20元钱,大姑则把卖辣子准备换油盐的50元钱怎么样也要送给凤生……
就要开学了,父亲知道再无力给凤生提供供养,便扛着一台破旧的补鞋机,揣着东拼西凑的900元,送凤生一程又一程。
从此,无论天晴刮风,霜冻下雪,吉首民师通往宿舍的走道上,出现了一个补鞋摊……
凤生家尽管很穷,但上学时未拖欠过一分钱要缴的费用,也从未向学校反映过家里的境况,开口要过什么特殊补助。学校食堂人员打饭时,发现一个同学经常打饭不打菜,才了解到有这样一个贫苦的学生;与杨凤生要好的一位同寝室同学的作文,才使更多人了解到杨凤生的家境。校方找到他,先后两次免费给他发了菜票,破例准许他在校园摆摊,并让他享受甲等少数民族学生困难补助……
为了节省几分钱,凤生每天早晨连稀饭也不肯买,只买馒头泡开水吃。尽管如此,但在补鞋时,他却从不多收别人1分钱。一次,一个中年人来补鞋,凤生只要3角钱,那人给了1元就走,凤生追上去,硬是将7角钱找给了那人。又一次,一个同学在补鞋摊上掉了10元钱,凤生叫住那同学,那同学连声感谢。凤生说:“谢什么?以后小心点就是。”
班上的同学来补鞋,凤生分文不取,补鞋的同学有时只好偷偷地把钱塞进凤生的口袋或课桌里。凤生不收班上同学的钱,有他的道理:“我来到189班后,班上的老师同学都给了我不少帮助。班主任何湘永老师,看到我穿得单薄,去年冬天送给我一件新棉衣,同寝室的同学凑钱给我买了棉褥。班上搞活动,从不收我的钱。我给班上同学补鞋不收钱,算不了什么,只是想表示我的一点心意。”
凤生读书,有一股子犟劲。琴法课对于他来说最难,那双粗糙的手要在键盘上灵巧地跳来跳去可真不容易。为了赶上其他同学,有时一下课,他就要溜进琴房练上一个小时,然后再去摆摊补鞋,晚上还要在床上细细琢磨。现在,班上同学和老师都夸他长进最大。凭着这股子犟劲,凤生这位苗家孩子在班上的成绩已是中上。
凤生每个月补鞋可挣几十块钱,靠着这点别人休息时挣来的收入,他除了用一部分补贴伙食外,还要积攒一点留待以后缴学费。
谈到学成以后干什么?杨凤生没有犹豫:“回乡里去,教书。”说这话时眼里才流露出16岁的天真来。(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