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瑶族农民沈世品、奉来妹在互助组帮助下得到丰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10-27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摘要

瑶族农民沈世品、奉来妹在互助组帮助下得到丰收
瑶族农民沈世品、奉来妹夫妇来信:我们原来住在湖南省隆回县四区小砂江瑶山里,靠砍柴挖土过日子。解放前,我们吃的是玉米、野菜、粑粑汤,住的是漏茅棚,穿的是烂布片。解放后,我们翻了身,人民政府照顾我们瑶家人,发了很多粮食和衣服救济我们。土地改革时,人民政府为了要我们过好日子,劝我们下山去种田。我家四口人,分了将近六亩好谷田、三间大瓦屋,还有旱地、山场和用具。可是,因为我俩不会耕水田,只晓得挖山土、砍柴卖,去年水田只打了七石谷,还了账就没剩多少了。我们看到不合算,就没声没气地丢了田回到山里去了。
今年二月,我们的乡干部邹顺炳同志又上山来,劝我们还是下山种田。他说:“没吃的就帮你们去借,不会种田可以参加互助组慢慢地学。”当我们下山走到家门边,看见邹炳洪等九个乡邻用四橺抬犁
(用人背的犁)在我家的田里不停地犁着。我们想:“他们真是太好啦,再上山去太对不起人家,以后我们要发狠学习生产技术。”跟着,我们就参加了邹炳洪领导的互助组。互助组的同志们都尽力帮助我们,借给了我们五担红薯、两担谷来作生产口粮。插秧前,把田给我们耕好。秧插下,替我们向银行借了六万元的肥料贷款,还派人到六十多里外的九牛坳买石灰和油枯给我们放下田。我们的田太薄,他们还帮助我刨草皮灰、烧土渣灰,起出屋前屋后的脚粪施到田里。不久,我们的一块田里生了
一层又深又厚的杂草,互助组里的同志们帮我们扯了七次。听说,这块田在光绪年间一个最好的丰年打过二十四石谷;可是今年因为他们帮助我们这样精耕细作,这块田竟打了二十八石谷。我全家五亩
九分八厘田,今年共打谷三十一石,比去年增加二十四石。而且,互助组生产能手邹百益同志又教会了我们生产技术。互助组的同志对我们真和亲兄弟一样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