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加强执法杜绝虚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02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访谈录

  加强执法杜绝虚假
本报记者闻佳平
编者按:前一阶段,本报就一些地方存在的虚报浮夸现象,先发表了记者对山西长治市部分乡镇企业情况的调查汇报,后又刊登了一组读者来信。最近,本报又陆续收到读者来信,反映相关问题。为此,记者走访了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邱晓华。现将记者与邱晓华同志的谈话整理发表于此。                
记者:“信息”一词在社会语言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而信息又来源于调查统计。看来,统计工作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邱晓华:是的。社会经济统计是一项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极其重要的工作。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统计在信息咨询、决策服务、经济预警、市场预测、宏观监督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不仅国家宏观决策需要统计信息,企业生产经营和人们日常的经济生活也离不开统计信息,如市场商情、商品价格、股票投资、外汇交易、房地产买卖等等。1982年《统计法》颁布施行以后,我国统计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统计工作的地位日益增强。
记者:从记者调查和本报收到的大量读者来信看,现在统计领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等。您认为目前对我国统计工作影响最大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邱晓华: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统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广大统计工作者在搞准数据、咨询服务、检查、监督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但统计工作中也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对我国统计工作中影响最大的主要问题是:来自外界的干扰十分严重。一些地区、部门和个人从局部的、小团体的甚至一己之私利出发,为了谋取某种政治荣誉和经济利益,在统计活动中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数据,甚至强迫或授意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对敢于坚持原则,检举揭发统计违法行为的人员进行打击报复;随意撤并统计机构;阻挠对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等。这些问题尽管是局部的,但发展下去,势必严重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记者: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至关重要,那么统计失实的危害是什么?怎样才能杜绝统计失实?
邱晓华:统计失实会造成严重后果。首先,它使宏观决策失去真实的、客观的依据,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其次,它会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误导,更为严重的是,它使人们对统计信息失去信任,影响统计信息作用的发挥。
要从根本上杜绝统计失实,既要从统计制度改革入手,也要着眼于统计法制建设。就统计制度改革本身而言,关键是要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制度。我国的统计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虽对基本统计制度作了几次大的调整,一个适应新形势的国民经济统计核算制度已有基本框架,但仍存在许多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地方,一些过时的基本统计指标依然在起作用。如“总产值”指标就是一个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由于“总产值”是一个生产型、数量型的而非市场型、效益型的指标,弊端很多,容易造成统计失实。因此,从1992年起,国家统计局在正式公报中开始淡化“总产值”指标的使用,并准备逐步从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中剔除这个指标。
记者:为什么要淡化甚至剔除“总产值”指标呢?
邱晓华:“总产值”是一个历史性的统计指标,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表明,“总产值”既不能很好地体现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不能很好地反映经济运行的效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总产值”也必然退出经济统计的“历史舞台”。第一,“总产值”指标只注重物质生产部门的统计,而忽视非物质生产部门(如社会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和生产、生活服务等)的统计;只注重生产速度的统计,而忽视生产效益的统计;只注重生产领域统计,而忽视销售领域的统计,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经济运行的效益和健康状况。
第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统计工作正全面走向世界。“总产值”指标在国际经济统计中缺乏可比性,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使用的是“增加值”这个指标。我国经济要与国际经济接轨,统计指标也必须对上口径。
第三,我国经济统计的总指标已经使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各地区、各部门与之相关的分指标,也必须尽量与总指标接轨,而不宜再用“总产值”指标。
第四,“总产值”一般是按“工厂法”或“企业法”计算的,随着生产领域的扩大,专业分工的增强,“总产值”中重复计算的部分越来越大,“水分”就越来越多,已经无法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第五,“总产值”指标缺乏其它相关指标的制约,与利润、税收等这些硬指标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干扰。统计工作中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在“总产值”上做文章的比较多,亟须建立一套相互配套、相互制约的指标体系,如改为“增加值”指标,即可用“增值税”指标来制约。“增加值”上去了,“增值税”也应基本同步上去,这就可以把弄虚作假的成分减少到最低程度。
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地方都把“总产值”的增长与个人的经济利益和职位升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新闻媒介在报道一个地方的经济成就时,“总产值”的高速增长更是少不了的指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热衷于甚至是盲目追求“总产值”的现象呢?
邱晓华:这与长期沿袭下来的干部评价机制有关。在评价一个干部的政绩的时候,经济指标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经济指标中,“总产值”又是最容易“突破”的。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搞开发区,如果单纯从“总产值”指标看,都可以说成绩很大,至于实际效果怎样,则很少有人关心。再加上有的干部,为了出政绩,则利用“总产值”弄虚作假。正如有的同志所说,现在有些地方是“官出数据,数据出官”。
可见,一些单位和部门近年来仍然把“总产值”指标作为考核政绩的尺度,是不科学的;有些新闻媒介还津津乐道于“总产值”的“递增”、“翻番”方面的报道,也是不妥当的。
记者:浮夸风曾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深重灾难,中央三令五申刹浮夸风,但此“风”为何屡刹不止?
邱晓华:首先,是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现象的认识不够。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论调,说什么成绩“少报无益,多报无害”。其实,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是统计领域中存在的一种腐败行为,这种腐败行为误国害民,必须予以严惩。其次,是统计执法力度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的现象大量存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