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阅读
  • 0回复

戈壁红柳——乌鲁木齐铁路局艰苦创业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04
第1版(要闻)
专栏:

  戈壁红柳
——乌鲁木齐铁路局艰苦创业纪实
新华社记者楚保平本报记者徐如俊
“我是戈壁一红柳,扎根戈壁到白头”。乌鲁木齐铁路局6万多名干部职工,喜欢把自己比作红柳,也愿意像红柳那样,耐得起高温、干旱,为瀚海戈壁增添生气。
西出玉门关,便是人们形容的“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茫茫戈壁滩,风吹石头跑”的不毛之地。这里有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把内地和新疆连在了一起。由乌铁局管辖的这两千多公里铁路,85%以上的站区处在无水地区,90%以上的站区远离城镇乡村。一代又一代铁路职工,为了西部的开发和建设,在这里埋头苦干,拚搏奉献。
    茫茫戈壁,铸就刚强的西部铁路人
由乌鲁木齐驱车东行,经过闻名的三十里风口,便进入百里风区。从疾驰的车窗外望,阳光柔和,戈壁滩上的红柳轻轻地摇动。下车体验,我们才感到狂风肆虐,几乎站立不稳,两个人用力才将车门关上。可西部铁路人说,这不算风。
今年29岁的章多古,是小亚工区的工长。工区管辖内10公里的铁路线,常常被沙石掩埋。一次,8级大风刮了3天3夜,200多米线路被埋住。章多古带领职工几乎是趴在地上,一锹一锹,把钢轨从沙石里清理出来。
这样的场面,一年有多少次?他回答说,记不清楚了。在“百里风区”、“三十里风口”、“安西风库”,一年中8级以上的大风季节就占2/3,风力最大时超过12级。大风季节,站区人员接发列车,必须腰系安全带或站在防护栏内,否则就有被大风卷走的危险。
乌铁局管内线路,戈壁滩上缺水且高温;南疆高山缺氧且严寒。但是,一批又一批胸怀壮志的人们,毫不犹豫地走上了这条铁路线,并且涌现了“百里风区”工作了25年的老站长马锡纯,养路工长刘广居,身残志坚的维吾尔族调车员艾合买提·卡斯木,共和国第一代女内燃机车司机沈新莉,优秀知识分子尹永顺、李富良、孙禄、阎美兰,党的好干部刘宝胜、韩冬、郑永昌、徐春生等一大批先进人物。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西部铁路人的优秀品质。
采访中,我们发现西部铁路人习惯于一级一级向下比,不是比安逸舒服,而是比谁工作条件更艰苦,比谁的干劲更大。柳园大泉站,周围几十公里荒无人烟,职工们却说,他们还算幸运的,虽然没有水,吃不上新鲜菜,但是十几个人在一起,热热闹闹。最苦的要算小工区了,一两间房,一两个人,真是寂寞透了。
暮霭沉沉,我们驱车从峡口小区往回赶,极目望去,沿着铁路线行走着一位身着黄色铁路服的养路工,走走停停,敲敲打打,夕阳给他披上了一层金黄色。这个走动着的“红柳”,为茫茫戈壁带来了一点生气。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确保铁路大动脉的安全畅通,是西部铁路人的神圣职责。他们不忍心看到,果农一年的劳动果实烂在地里,充满希望的油井被强行关闭。去年,乌铁局完成货物发送量2017万吨,旅客发送量512.6万人次,比原设计能力提高3倍。截至目前,局实现无责任行车重大、大事故1000天,安全生产天数位居全国12个铁路局之首。
  一代新人,默默奉献在无垠的戈壁
柳园工务段有个养路工之家,父亲叫侍广生,砸了一辈子铁镐,扛了一辈子枕木,现在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和女婿都干养路这一行。
女儿侍启琴说:“我干这行觉得挺好的,就是工作不和爱人在一起,是个遗憾”。
儿子侍宝生说:“刚开始工作,完不成定额,回家老爹知道了,就朝我瞪眼睛。老爹干一辈子养路,老爹能干,你们就干不了?以后习惯了,就好了。人嘛,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主要是自己看得起自己,生活态度积极一点。”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话一点也不夸张。侍广生一家,代表着无数个铁路职工的家庭。老一代铁路人,大多数都是从内地来到西北的,当年建设兰新线时,住帐篷、地窝,喝过碱水,吃过草籽,每到一地,就把那里当成自己家。如今,他们多数已经到了离休退休的年龄,子女逐渐顶班上岗。
老一代铁路人的创业精神铸就了后来者的钢筋铁骨。柳园铁路职工的孩子70%都是在戈壁滩上出生,在小站长大的。父亲是火车司机,儿子从小就会踩两下喇叭;父亲是养路工,儿子从小就知道铁镐的分量;父亲是信号工,儿子对绿的、黄的、红的色彩就格外亲切。
茫茫戈壁,同样吸引了祖国各地的儿女。哈萨克族姑娘努力曼从乌鲁木齐铁路学校毕业,坚决要求到戈壁小站当火车司机;孙禄从江南水乡,冲着当时全国唯一的内燃机务段来到了戈壁滩……当然,有的人承受不了这里的艰苦,想方设法调走了,甚至连户口、档案关系也没动便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更多的儿女留了下来,默默地走在这无垠的戈壁上。
现在,乌铁局35岁以下的职工占72%。他们挑起了生产建设的大梁。南疆铁路的高寒站区,十年中,200多名青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400多人成为各类专业人才,966人提出合理化建议,被采纳实施586条,创造价值400万元,攻克技术难关132项,推广新技术109项。
不少新一代“兰新人”对记者说,你们一定要写一写铁路人的母亲和妻子。家属,在铁路上被称作“常务政委”。为了保证职工上班之前休息好,她们建立了安全监督岗,将“休息”牌挂在门上,提醒左右邻居不要大声喧哗;她们给小站职工送新鲜蔬菜,为他们拆洗被褥,向过往旅客提供“免费开水”;她们开展让职工出乘不带本职以外的任务,不带疲劳,不带思想负担的“三不带”活动……
采访结束时,我们理解了为什么鱼儿沟站的山脚下有这样一座雕塑,养路工的妻子要高出养路工整整一头。因为,是她们构筑了安全生产的第二道防线。开
    拓创新,让荒滩长出青草和绿苗
乌鲁木齐铁路局党委书记郭敏杰,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沿线铁路职工的妻子,带着孩子到乌鲁木齐市。6岁的儿子见到公共汽车,告诉母亲说,这种火车好玩,让我坐坐;见到一只毛驴,惊奇地问妈妈,这里的兔兔,耳朵真大。母亲抱着孩子哭了!
郭敏杰说,这种事情不能再发生了。
80年代以来,乌铁局多次成立专门考察组深入站区,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领导形成一种共识: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靠空洞的说教和简单灌输是不能奏效的,必须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新路。
乌西地区有一条被称作“龙须沟”的臭沟,郭敏杰在担任分局长时,带领职工、家属利用义务劳动移山填土,挖河引水,建成一个鸟语花香的铁西公园。现在职工们工作之余在此乘凉、休息、游玩。“瀚海公园”、“戈壁公园”、“风沙公园”,都是职工家属们利用十几万个义务劳动日营建起来的。
炎热的夏日,戈壁滩上,突然扑入眼帘一片绿意,这是峡口站区,在柳园以东23公里处。1991年,职工们自己动手搞起了文化线建设。他们从几十公里外运来泥土,甚至有的职工从家里返回工区时,带上一书包泥土,就这样,在户外栽种了花草、树苗。铁路局给站区配备了卫星地面接收装置、电视机、录音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等。如今,乌铁局159个车站,站站都是这样。
1985年,乌铁局确定了“政策向沿线倾斜,资金向沿线投放,力量向沿线转移”的方针,先后投资3000万元,用于生活线和文化线建设。为解决戈壁小站职工吃水难,他们铺设了目前国内最长的高压导水管路,改变了职工吃浑水、用脏水的状况。1989年,全局实现了电力贯通,结束了小站30多年点煤油灯的历史。
近年来,乌铁局更是大力推行“镜头对准群众,笔头描写一线”的宣传方针,组织实施了为一线职工树碑立传的“三三”系列工程,即编辑出版了《柳园人》、《风区人》和《高寒站区人》,成立了3个报告团,用职工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教育,把艰苦奋斗的精神具体化,在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
郭敏杰介绍说,多年来,乌铁局培养和形成了西部铁路的五种精神,即扎根边疆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的开拓精神。这五种精神就像戈壁滩上的红柳,扎根在全局6万多名职工的心中。
在返程的路途中,记者耳际反复萦绕着铁路幼儿园里的一首歌谣:“戈壁滩,乱石川,整日风沙遮蓝天……现在起,多读书,要让戈壁长出青草和小树”。(附图片)
被誉为“铁人”的鄯善工务段副段长刘广居,在百里风区十三间房子站同职工们同甘共苦。李荫陆摄
压题照片:百余名职工正在抢修被洪水冲毁的路基。贾正军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