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阅读
  • 0回复

长白深处橄榄绿——记武警吉林总队三支队四中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05
第1版(要闻)
专栏:

  长白深处橄榄绿
——记武警吉林总队三支队四中队
李训舟于英洲程万泉童心田
在碧波万顷的长白山密林深处,在一泻千里的松花江畔,驻守着一支被中央军委领导称为“过硬的部队”。这就是担负保卫白山水电站任务的武警吉林总队三支队四中队。在这个中队驻地的后山上,耸立着一块写着“创业丰碑”四个鲜艳夺目大字的碑。
这块碑,镌刻着四中队成立46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和殊荣:46年来,这个中队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一次,集体二等功两次,集体三等功一次;连续7年被总队评为先进党支部;5次被武警总部评为先进党支部、学雷锋先进集体、基层建设先进集体;去年又被吉林省评为学雷锋先进集体,被共青团吉林省委授予“新长征突击队”光荣称号;今年又被共青团吉林省委命名为“青年先锋号”;今年7月武警部队党委授予四中队“弘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模范中队”荣誉称号。
    恪尽职守,确保执勤目标绝对安全。
四中队守卫的白山水电站是我国第二大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70万千瓦,是一个拥有固定资产27亿、年上交利税2亿多的国有特大型企业。这个电站担负着东北电网的调频调峰重任,一旦出现差错,将给国民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官兵们深知自己所守卫的目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位置,他们在执勤中忠于职守。
白山电厂位于冬季气温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下的长白山之中,大坝处于风口,其哨所更是寒风砭骨,战士上哨穿皮大衣和毡靴也抗不住严寒,要不停地慢跑才能站完一班哨。入伍三年的战士要跑步两万多里,相当于跑完一个长征路。1988年三九严冬的一个深夜,哨兵艾少奎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奇寒,顶着五六级的寒风向哨位走去。由于夜黑、风紧,艾少奎跳跃电厂排水渠时,不慎跌倒,顿时废水灌入他的裤筒,寒风一吹冻得两腿发麻。为了不误接哨,他咬紧牙关,一口气翻过一座小山头,来到哨位前,接过战士邵立新手中的钢枪。为了抵御寒冷,艾少奎在岗楼里不停地原地跑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湿透的两条裤筒变成坚硬的冰甲。他敲碎了冰甲,坚持站哨,终于以顽强的意志和高度的责任感坚持站完了这班岗。
1993年5月的一个漆黑深夜,3台装满钢材的卡车被哨兵拦住。排长孙业峰接到报告,迅速赶来处理。带车人将孙排长拉到一边,悄悄地说:“放我们过去,钢材出手后,给你提成20%。”孙业峰不被上万元的金钱所动,坚决执行没有证明不许任何设备和原材料出厂区的规定,严厉地说:“在你看来钱能通神。可是,你别想买通我们这个哨位!”那人怕追究法律责任,进而提出只要放人走,愿将3车钢材全部送给孙业峰。但孙业峰仍不放他,不屑一顾地说:“别说是三车钢材,就是三座金山给我,我也不会放你走!”他和两个战士一起将这个盗窃国家财产的不法分子扭送到公安机关。
凭着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哨兵陈文峰和带班员崔久春在漆黑的夜晚,机警地听到比虫鸣声还低的金属撞击声,智擒了三个偷电厂设备的案犯。
凭着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哨兵何斌在成群结队的施工队中,一次就发现6个过期、涂改、更换照片的假证件,及时挡住了企图混入重要工地的不速之客。 凭着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哨兵贾永祥从鱼腥、炊烟等诸多气味中辨别出了30多米外一丝烧焦的气,并立即报告中队,扑灭了配电资料室正在迅速蔓延的火灾,使价值数十万元的精密仪器和技术资料幸免于难。
凭着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四中队干部、战士自守卫电站7年来,抓获不法分子57人次,挽回经济损失38万元;及时发现和排除重大事故隐患12起,从而圆满完成了保卫白山电站的任务。
也就是凭着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四中队干部战士为电站为改革和发展生产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白山水电站的设备也是全国第一流的。随着电站向电脑值班、遥控指挥过渡,许多职工需要转行,特别是几年前建设电站的千军万马,在电站全部竣工之后,水电工程进行改革,实行投标,因工程量不足,一些职工亟待重新就业。
水电站、工程局两大企业为妥善解决好面临的难题,积极开辟了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多种就业渠道,并请求四中队官兵给予大力支持。官兵很清楚这副担子的重量。它一头系着电厂、工程局改革的成败,另一头系着社会稳定。“扁担不断,只管挑。”这是四中队官兵对待重担的态度。当下岗工人办的养鱼场受到不法之徒的袭扰时,他们闻警而动,打击水贼渔霸;当下岗工人加工的数万吨山货急需装运时,他们主动援助,抢装抢运;当下岗工人办的养鸡厂受到瘟病的威胁时,他们夜以继日地帮鸡场消毒、防疫,使数万只小鸡转危为安。
下岗职工重新就业问题解决了,人心稳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水电工程局集中精兵强将参与竞争,不仅在国内承揽了水电工程,而且在国际水电工程投标中也连连得胜。电厂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以每个职工每年创利税20万至30万元的高效益稳步发展。他们感谢四中队,称四中队官兵是“为改革和发展经济创造稳定社会环境的忠诚卫士!”
义不容辞,7年植树120万棵,应急献血9930毫升,抢险救灾27次
7年前,四中队官兵进驻白山电站时,驻地有很多荒山秃岭。一种绿化荒山、造福子孙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率先打响了植树造林的突击战。
1988年初春的一天,官兵们接受了在公路边植7000棵杨树的任务,限时5天。除执勤兵力以外,70名官兵平均每人每天要从300米的山下扛上去20棵树苗,要在乱石地上挖掘长宽各40厘米、深60厘米的树坑20个,然后培土、浇水。
任务到班,官兵们扛着40多公斤的树苗一路小跑,大多数的战士脸晒黑了,肩压肿了,手磨烂了。任务完成的那天晚上,代理排长邢晓东坐在小方凳上洗脚,脚刚放入盆里,疲倦至极的他就打起了呼噜,踢翻了水盆,倒卧在地上也全然不知。
如今,官兵们栽下的120万棵云杉、樟松、红松、白杨已覆盖了2000多亩荒山,美化了营区和厂区。
去年夏天,与四中队毗邻的白山水电工程局女职工周继云突然患胃部大出血,住进医院。由于这里地处长白山腹地,医疗条件较差,医院根本没有血库。周继云失血过多,生命垂危,急需输血。
周继云的亲人或因血型不合,或因患有肝病,或因年老体弱,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输血的。她的丈夫姜利心急如焚地到厂广播室广播救援:“兄弟姐妹们,救救我的妻子吧,她才26岁啊!”
听到广播,一队身穿橄榄绿的武警战士赶到了,一排粗壮的手臂齐刷刷地伸出来。
当800毫升战士的血流进周继云的血管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禁不住流下了滚烫的热泪。他们为战士的高尚情操而感动。
姜利更是百感交集,他要送钱给战士们,战士们根本不要;他要送营养品给战士们,战士们笑着说:“多给嫂子补养吧。”
今年春节前夕,战士侯雪松去火车站接开会归来的中队长冯钦葆,车上人都走光了,也没见到中队长。小侯返身回营时,看见皑皑白雪堆里倒着一位年逾8旬的老人。原来老人家住白山镇,没能赶上末班汽车,便想徒步赶回家去,不料年岁不饶人,加之风大雪深,老人连跌两跤就倒在雪窝里再也爬不起来了。
侯雪松背起老人,爬了2里雪山路。到了中队,他找了一个耙犁,让老人坐上。他身拉耙犁,趟着没膝的积雪,顶着刺骨的寒风,翻山越岭奔向白山镇。不知出了多少汗,跌了多少跤,侯雪松终于安全地把老人送到了家。老人感激地说:“武警战士比儿子还亲。”
“四中队官兵为民做的好事,像长白山上的松柏一样,数不清,说不尽。”
1988年三伏天,火车站的1000立方米木材急需卸下来运往建筑工地。四中队赶来支援的官兵头顶火热的太阳,肩抬、背扛,苦战7天完成了任务。7年来,他们装卸工程建筑材料、设备达1万多吨。
1989年春天,滚滚烈焰像一条火龙在刚解冻的山林狂舞。被编在扑火第一梯队的四中队官兵不顾烧掉头发、烤焦皮肉,奋力灭火,缚住了“火龙”。7年来,他们扑灭山火4起。
1991年夏天,山洪冲塌了白山镇通往外地的唯一一条铁路的路基。粮食、物品运不进来,影响了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四中队官兵站在抢修铁路第一线,连续奋战15天,修复了铁路。7年来,他们抢修铁路23次,清运土石630多立方米……
白山镇的党委副书记侯桂香说,我们从四中队官兵的身上看到了老八路作风又回来了,白山镇的父老乡亲热爱他们,见到他们格外亲。
继往开来,9次换防,干部换了17茬,战士进出92批,优良传统代代传
1991年冬天,四中队的历史上又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被武警总部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并荣立集体一等功。官兵们在欢庆胜利之余,思考着一个问题:采取一个什么办法激励中队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班长贾立军建一座“创业丰碑”的建议刚一提出,就得到了大伙的赞同。官兵付出艰辛修成的“创业丰碑”,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碑的主体由六块石头砌成,中间竖立一根钢筋,象征着党支部在六个班中的核心作用;底座为白色,意为白手起家创大业。尤其耐人寻味的是,碑四周红白相间的接力棒图案围栏,意味着四中队精神代代传。
1987年4月,中队进驻白山镇担负守护白山电站任务后,在新的艰苦环境中,这种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更加放出夺目的光彩。
四中队刚进白山镇时,摆在官兵面前的是满目荒凉,物质文化生活相当艰苦和单调,连个训练场地都没有。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第17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李恩发告诫自己:一定要把中队几十年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接力棒“一传到位”,绝不能从自己手中丢掉。他召集由全体干部参加的支部扩大会议,提出创造一个拴心留人思路,得到了一致赞同。紧接着,召开中队大会做动员,提出了“扎根山沟,艰苦创业”的响亮口号。
官兵们披星戴月,向顽石开战,在大山沟里凿开自己的生活。顽石坚硬,但硬不过四中队新一代创业者的决心。他们把汗水洒在石头上,把鲜血滴在石头上;把青春镌刻在石头上,把中队的精神锻铸在石头上。在施工中,干部们重活累活抢着干。
指导员冯钦葆几次累倒在工地,但每次都不顾劝阻,带病投入抬石、运沙的战斗中。指导员孙业平的亲人生病,先后4次来电报要他回家,他手不离镐,坚守在工地。
四中队官兵靠自己的双肩,靠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搬石头3200立方米,掏沙800立方米,植树4000棵,建亭台、长城等景点45个,实现了“把中队建成一个花园式中队”的目标。
在建造秀美的“硬环境”的同时,四中队的干部战士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近些年来,中队先后有43人入党、15人立功、8人考入警校、2人改志愿兵。
松花江水长流,长白山永在。四中队官兵决心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厚望,让丰碑永立长白山深处!(附图片)
题头照片:戴顺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