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宁波城外东钱湖多少石雕荒草中请保护珍贵的南宋石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05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见闻录

  宁波城外东钱湖多少石雕荒草中
请保护珍贵的南宋石雕
本报记者范伟国
  断裂带被弥合了
石刻——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在中华大地上,从勒石纪事,到人物雕刻,乃至墓道石雕,形象地勾画出先秦至清每一朝代的鲜明特色。
然而,这一艺术长链在南宋时代(公元1127—1279年)似乎发生了断裂。只因北方的金朝和以后的元代统治者不尚厚葬。南宋君臣偏安杭州,死后下棺,还想日后回故乡再葬,也就没搞什么石雕。如今绍兴的南宋六陵,仅留一片古树,无遗迹可寻。所以,留世的南宋墓道石雕几为空白,使许多研究者为之扼腕。
近日忽有消息说,宁波东钱湖畔尚遗存有大批的南宋墓道石雕,且上承汉唐,下启明清,风格独特。一日,请这批石雕的发掘、鉴定者之一,宁波市工艺美术学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杨古成先生作陪,专程前去考察。
    珍贵的史家遗物
东钱湖在宁波市区东面15公里处的鄞县境内,湖面约22平方公里,湖畔地区在唐宋时代已成为浙东鱼米之乡。已发现的27处南宋石雕遗迹,分布在沿湖两旁的山坡上。据考证,大多是史氏家族的墓道遗迹。
史氏是南宋望族,史浩、史弥远父子及族侄史嵩之分别任宋孝宗、宋宁宗、宋理宗时的右丞相兼枢密院使,其亲戚也大多任官,有“一门三丞相、四世两封王”,“满朝文武、半出史门”之说。
记者来到福泉山茶场。这里是在南宋担任了26年右丞相的史弥远墓地,在27处墓道石刻中规模最大。
在茶场场部,有10件文官武将及动物石像。文武将士高达3.5米,敦实安详,与北宋时代同样作品相比,形体略见颀长,脸部更多俊秀;石虎、石马或踞或立,刻画写实而生动。无论人与物,都雕刻得十分精致。在小小的马鞍上就有花草卷云,波涛海兽。有专家断言,这些石像的艺术价值可与河南巩县的北宋皇陵、明十三陵的墓道石刻媲美。
    八百年沧桑流过
在东钱湖上水村黄梅山上,史浩的堂兄史渐的墓,是现存南宋石雕中原貌保护较好的一处所在了。文臣、武将、石马还依原样立在原处,只是脚下已被黄土所埋。
历800年沧桑的石人,有的仍一脸的庄严肃穆,有的则是一副猜不透的微笑,宠辱不惊,让人沉思。雕像十分精细,文臣的冠袍、武将的盔甲,几乎可以据此复制;革带、剑柄、勒帛的各自比例和质感,也表现得准确而细腻。为今后研究南宋的政制、服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在东钱湖下水村的王安石庙中,记者还见到了别处移来的一对南宋石虎。造型生动而简洁,刀法细腻而流畅,在继承汉唐之风的同时又渗有南方艺人的特色。
同在庙中的南宋跪姿卧羊,用整块青石雕成,所有线条皆呈圆弧状,肌肉富有质感,表情温柔娴静。有专家对这座石羊用“典雅秀媚”四字来赞美。
    保护石雕刻不容缓
可惜了这些800多年前艺术家的天才创造,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这些石雕大都立在荒野之中,有的少了鼻子和耳朵,有的少了佩剑和朝笏,令人遗憾。有的随人搬迁,移作他用,对日后的考证和保护带来困难。更严重的是,由于不知南宋石雕的重要性,毁坏还在继续。记者亲见,昔日史府门前的石鼓,即将成为居民住宅的基石;有个墓道的望柱,成为过河渠道的支撑物;有的因知情人过世,湮没在荒山黄泥之下;还有个别的被盗卖流失!
文史工作者发出呼吁,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对于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必须增强保护意识,决不容许肆意破坏。因此,继续调查石刻遗存,加强现有石刻保护,是当务之急。(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