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走在全国改革开放前列的经济特区,历史贡献令人瞩目。而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已经全面启动,全国对外开放的脚步加快,特区还要不要“特”?还能不能“特”?汕头特区之行找到了答案——汕头还能“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06
第1版(要闻)
专栏:

  走在全国改革开放前列的经济特区,历史贡献令人瞩目。而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已经全面启动,全国对外开放的脚步加快,特区还要不要“特”?还能不能“特”?汕头特区之行找到了答案——
汕头还能“特”
本报记者班明丽
7月下旬在“省尾国角”的广东汕头特区,市里同志拿给我一份厚厚材料。那是一个翔实调查,大字标题写着:《近年汕头特区优惠政策淡化具体表现》。
仔细阅读发现,从特区政府审批权,到进出口货物管理权;从金融信贷到税收管理,等等,竟然有7大类几十条以往国家及省里减税让利的政策被“淡化”。所谓淡化,就是特区的政策已在全国各地普遍实行,有些在加强宏观调控中调整,显然,“优惠”成了“普惠”,特区不那么特了。
然而,采访发现,汕头人扩大开放、再创特区新优势的愿望不仅没有淡化,反而在新的压力中更加强化。他们看到,“优惠”变“普惠”,意味着全国出现了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这既是特区“排头兵”示范作用辐射的成果,又是推动特区上新台阶的强大动力。
“再造一个高起点的新特区”,已成为汕头的新坐标。市委书记许德立展示远景蓝图时,自信地说:“我们要以高起点让未来的汕头特区,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抓住最大的“特”
汕头是在展望未来中发现特区新优势的,也是在发现差距中重新认识特区之特的。
全国沿海4个特区中,汕头起步晚了一年。13年前,他们正式挂牌运作时,特区只被批准搞一个1.6平方公里的出口加工区。以后经过两次扩大,才使234平方公里的城市成为特区,而这一过程跨越10年,直至1991年才实现。小特区与大城市长期并存,无疑给汕头建设带来诸多难题。
客观难处固然不可否认,但近年来汕头人重新审视特区、剖析自身发现,汕头建设慢了一步,更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紧紧把握住特区最大的“特”——先行一步的试验权。解放思想尽管喊在嘴里,但遇到实际问题常常有人不敢越雷池一步。减税让利政策淡化,但先行一步的试验权依旧,敢为天下先,抓住试验权,这一条最大的“优惠”,是上新台阶的先决条件。汕头市领导公开宣布,要为敢于先行者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让他们从实际出发大胆试,大胆闯,不允许坐而论道者用冠冕堂皇的空话指责、打击甚至陷害先行者。他们说,先走一步要真先走,适者生存,先者发展。
汕头对待“混合经济”的态度,显示了特区特有的气度,凡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新办法,就大胆试验,鼓励发展,不从概念到概念看问题,不以一个模式论天下。
在汕头管辖的潮阳市,有一批建筑队长起家、在外赚钱回乡投资的私营业主,独资或合资办起了企业。至今约有100人投资2亿元左右。
在另一个辖市澄海,一座新颖别致的南洋工业城赫然耀目。这些由国家、集体、私营、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交融一体的实业公司,仅一年多,已拥有固定资产4.6亿元,所属18个子公司个个赢利。
汕头称这种多种所有制联合为“混合经济”。它们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或跨国界联合,很容易使各种优势互补,生产要素得到合理流动,结果,每一种所有制的资产都不断增值。混合经济还吸收了股份制的某些特点和功能,产权关系十分清晰,为逐步走向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条件。
起初,汕头人对“混合经济”毁誉不一,一些人怕戴“假集体”、“假国营”、“假洋鬼子”之类帽子,犹豫观望。市委市政府不急于给“混合经济”定性,让它们充分发展,显示作用,然后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作出评价。他们引导鼓励私营业主办大产业,特别是投资于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使分散的资本重新组合,较好地改变了部分资本消费化现象。“混合经济”发展势头很好。用汕头人的话说:“有了发展这个硬道理,就能管住软道理、小道理、没道理。”
    创新体制合力
特区新一轮发展需要有一定的新优惠政策支持,但更主要的是靠特区自身全面深化改革,以一个新体制的合力上新台阶。
“不要以为引进几个项目就是和国际接轨了,‘型号’不对,无法接轨!”市委书记许德立反复强调着加快建设新体制的意义。他说的“型号”不对,是指计划经济体制没有根本转变,旧观念、旧方法还有一定市场。他们正在按照5年建成市场经济新框架的构思,全面铺开各项改革,包括建设良好的法制和精神文明环境。
 汕头人议论的热点是政府部门如何适应特区发展需要加快转变职能,管理机构如何服务于生产,管理模式如何尽快向国际惯例靠拢。
这几年大批外资进入特区,最先碰到的是办企业的审批问题。去年,汕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率先改“审批制”为“登记制”,“先证后照”改为“先登记,后立项”,放宽经营范围和方式,逐步实行国际通行的注册登记方式。这个局的改革因此被列为全国试点。
改革中,有的部门争“主管”不是为了争发展,是在争“饭碗”,多一个饭碗多一分利益。对此,汕头市坚持引导干部跳出旧体制束缚。像乡镇企业,就是改变了这种“饭碗竞争”后,由一家注册登记,权力下放。结果,去年乡镇企业发展最快,产值超80亿元,今年头6个月已经完成60个亿。在解决人多地少、大批农村劳力找出路,以及加快小城镇建设上,作用显著。
百年商埠的汕头,是中国第一批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工业水平曾在广东全省排位第二,近年国有企业同样成为特区一个沉重负担,最多时一半企业亏损。这些没有动摇他们实行企业转制的信心。一大批企业已在关闭、合并、兼并、破产、转让中出现生机;市、区、县的50多家企业开始了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资产评估在所有企业展开。
  建科技型特区
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落成的接待室,挂有一幅赠言题字:“汕头之巅”。
“巅”,预示着未来的开发区,将是一个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外向型、综合性高科技园,也说明以开发区为示范带动城市传统产业上档升位、更新换代,将使汕头成为一个“科技型特区”。这不仅仅是改善基础设施和提高办事效率一般投资环境的改变,是要创造一个以“投资回报率”更高、吸引力更大的新环境,使汕头走出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结构与国际接轨。
开发区1992年奠基,现在区内基础设施已经就位,68个精筛细选的项目准予入区,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海洋开发、机光电一体化的高科技成为主体。其中汕头超声电子集团公司引进项目“彩色液晶显示器”、“笔输入电脑”,已是国际90年代水平,超声集团的彩色多普勒B超诊断仪、宏业发展股份公司的人造金刚石等,正在区外生产,等待进区。
然而,建设这个开发区,政府只给150万元设计费,他们自筹资金的窍门就在“找市场”。首先审批项目,先把项目征地款拿到手投入基础建设,然后引入以“三资”企业为主的外资,同时吸引国内资金雄厚的企业进区经营;建一批直属公司贸易起步,技工贸结合滚动积资;有条件入区的项目先在区外生产,早日形成规模和效益,区内区外联动,共同争取时间。
为了建设“科技型”特区、汕头“教育之城”,汕头发展战略中的科技“攀登计划”、教育“曙光计划”,都已起步实施。在努力办好汕头大学的同时,科技、外语等一批中专脱颖而出,今年开始招生。他们还广泛吸纳人才,“英雄不问出处”。不仅鼓励有志青年走出汕头、跨出国门深造,还实行“教育扶贫”,让山区教师进城进修,部分老区、山区青年进城读书,以更高的素质为家乡服务。
    空间更加开阔
以大开放的眼光认识区位特殊优势,特区空间不断扩展。
地处广州与福州黄金海岸中间的汕头,不仅是广东距台湾最近之处,也濒临太平洋主要国际航线,素称“华南要冲,岭东门户”。可供开发的深水港址就有7处。但是,当特区从1.6平方公里的小出口加工区,扩展为特区城市后,该如何给这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定位”、“定性”?一段时间曾是争论难定的话题。有人从提高消费的角度认为,“百年商埠”应当建成一个国际商埠;也有人建议搞成旅游业发达的海滨城市等等。
现任领导仔细分析后认为,汕头更适合建成一个国际性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发挥雄厚的港口资源。很快,一部新的发展战略诞生,汕头人眼里的特区空间顿时开阔。他们发现,特区新优势可以伸向几方:一是海洋;二是海外;三是腹地。
海洋的利用首先取决于港口。史载1933年汕头港货物吞吐量已达675万吨,仅次于上海、广州,而目前的吞吐量还不过400万吨。以国际性、现代化要求,无疑,扩大港口、泊位应当与相匹配的路、桥建设,同样成为吸引外资的热点。
海外,则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海外华侨优势。汕头有旅外华侨、港澳台胞660万人,10多年来,汕头利用的13亿美元外资中,95%多是海外汕籍人投资,许多人以赤子深情为家乡助学、兴文、办医疗卫生事业,捐资达到15亿元人民币。但是,发展地看,汕头还需要海外赤子更多地向产业投资,支持建设大项目及高科技。近年来,他们积极引导“捐赠型”投资,向“产业型”投资发展,一些以往不愿赚家乡钱而只捐资不投资的著名华侨,得知汕头发展蓝图远景后,开始以巨资投入建设港口、码头、公路、海湾大桥、发电厂等。其中香港李嘉诚先生投资40多亿元。几大工程明年底将逐步交付使用。
海外的另一含义是外国。汕头人说,引进外资项目不能局限于潮(州)汕(头)人与潮汕籍华侨合作,不能只讲潮汕话,要争取到汕头投资的人讲全国各地的话,讲普通话,讲世界语。“近亲繁殖”不如发挥“远缘杂交优势”“优生优育”。去年,市领导上任不久,就率团去香港招商引资14亿多美元,部分大项目已开始洽谈。他们还从简化手续、方便进出等方面靠拢国际惯例,积极创造条件通港澳、通台湾、通各国。被视为与国际接轨的桥头堡——保税区,至今仅运作半年,就有18个项目签约,利用外资上亿元。保税区所在地的南区成为再造特区优势的基地;汕头拥有全省唯一的海岛县南澳,也于1993年被批准为海岛开发试验区、对外轮开放的国家一级口岸,将要建成国际性转口贸易基地。
汕头同时把眼光转向沿韩江的兄弟城市,正在研究开发韩江流域经济,通过毗邻地区经济协作,优势互补,为汕头发展建设良好的腹地。用不了多久,汕头将会以更大魅力引人瞩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