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比扎饼屋消夜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06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比扎饼屋消夜记
郭邦彦
那天已近黄昏时分,我们告别了辛比隆公司的朋友,驶离佛罗伦萨,向米兰方向进发。路经比萨,陪同我们的阿吉普公司公关部经理G先生建议去看一眼著名的斜塔。我们一行中多数人是第一次访问意大利,当然不愿错过一睹世界名塔的机会。不巧,正赶上斜塔“蒙难”,处在被“抢救”时期,塔的四周设立了护栏,游人不得入内。我们只好在护栏外面瞻仰她的风姿。此时天色已黑,群星闪烁,新月当空。斜塔藏在月色星空中,半隐半露,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我们流连片刻后又驱车上路了。车子一颠,大家都觉得有点饿了。也是,从中午到现在,已经近八个小时没吃东西了。此时离米兰大约还有二百多公里路程,若等赶回下榻的饭店再用餐,显然难熬过去。G先生好像猜出了我们的心事,他把我们的车队带出高速公路,开进一个静谧的小镇子,在一家门上高挂红蓝白三色霓虹灯招牌的餐馆前停下。
这是一家比扎饼屋,门脸不大,但店堂却宽敞、明亮。一位小姐在门口迎候,领我们进入内厅。
外厅灯光幽暗,内厅比外面要明亮许多。壁炉里的火苗欢快地跳跃着,屋子里暖融融的。我们在一张长条桌四周落座。桌上摆好了杯盘、刀叉、餐巾和各种佐料瓶,其正规程度与大城市的大餐馆别无两样。此时桌上放了几盘“面棍”,据说是面包的一种派生食品,口感香酥脆。我们边吃边聊着。不多时,小姐给每个人端上了一盘比扎饼。早就听说这是意大利的名产,但我们还只闻其名,不见其形,更不知其味。未承想今晚倒要在它的发祥地,领略其正宗风味。八寸平盘上摊放着一张薄饼,烘烤后微微隆起,中间松软,四周焦脆。饼的中央均匀地堆放几种菜,有火腿土豆片,香肠菜花,西红柿洋葱和胡萝卜,色味诱人。饼中有菜味,菜里有饼香,两香浑为一体,味道果然独特。
饭桌上大家的兴致很高,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起比扎饼的“家史”。有的说它是中国馅饼的变种,只是由于马可·波罗没有掌握好包馅的技术,才形成今日的比扎饼。到过美国的人说,比扎饼在美国很流行。据说早年间一些意大利人落难美国,生活困苦,靠乞讨度日,将讨来的剩菜放到自制的面饼上充饥。后来,这些一度落难的意大利人中有人“发扬光大”,发明了今日的比扎饼。笑谈过后,各人盘中也所剩无几了。小姐又端上生菜、水果和冰淇淋。本来只想草草地垫补垫补,没想到G先生竟安排我们品尝了一顿独具风味的正宗比扎饼快餐。
饭后,我们在老板的陪同下观摩了比扎饼的制作全过程。柜台内四平方米见方的地方就是厨师的操作间,墙壁里垒了一个烤炉,炉膛大约长一米。他的面前是一张长两米的案板。他把和好的面揪成一个个重约二至三两的小面团,然后按扁、平整、刷上油,放上事先配好的几种菜,随即用长把铁铲,把饼一个个送到炉膛里,十分钟后就烤得了,再用铲子一个个铲出,放到盘里,由服务员端上餐桌。制作过程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厨师功夫的高深,就主要看他配料和掌握火候的造诣了。我们对厨师的精彩表演鼓掌叫好。厨师很高兴,要求与我们团长合影留念。团长刚刚搂着厨师的肩膀,老板和为我们服务的小姐,还有正在就餐的当地姑娘、小伙子全都一拥而上,把团长紧紧地围在中央。闪光灯亮了,留下了一张难忘的“合家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