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瓯江船市逐浪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07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瓯江船市逐浪高
本报记者袁亚平
顶着盛夏的骄阳,我们乘边防快艇,从瓯江溯流而上,只见沿江北岸绵延数公里的泥质滩涂上,密密地排列着数百艘大大小小的钢质船。这些船有的油漆一新接近完工,有的龙骨钢架初具雏型。江岸上电焊、气割的弧光交织,船板除锈的敲击声丁当不绝。浙江乐清市委副书记郑才洪说:“这就是农民创办的一门大产业!”
黄华是乐清的一个海边小镇。这里的群众对海和船有着生死相依的情感。
80年代初,温州的海运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然而,许多海运企业却苦于资金不足,买不起新船。当初的黄华运输社急中生智,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筹资6万元从外地购得一艘拖船,再从外单位请来造船技师。在多方协助下,耗资7万元加以改装,终于使之变成了一艘200吨级的货轮。这艘货轮一次性试航成功,开辟了这里的船舶改装业。
“黄华有幸,得天独厚。”黄华镇党委书记陈宣坚介绍说,这里东临大海,北依青山;南侧瓯江流到这里,江面变阔,水流骤缓;前有灵昆岛横卧于江海交汇处,是一个天然避风良港。瓯江带下的泥沙堆积于山海交接的平缓地带,形成十里开阔的硬涂,造就了一座硕大无比的“天然船台”,不用作任何铺垫就可承造千吨级船舶。
在这里,造船有它独特的程序。造船图纸大部分出自正规造船厂或船舶科研单位,整条船的技术实行一次性承包。这样既节省了生产成本,又保证了船舶质量。来自四川、湖北、湖南、江苏等地造船科研单位和船厂的离退休职工和“下海”者,自由组合,成了乐清船市的一支支“技术游击队”;电焊工、安装工等熟练技术工人来自附近地区的几家船厂;涂漆、钢板除锈等工人则是从劳务市场招来的外地民工。整座船厂里没有几个固定工,除了业主也没别的管理人员。
效率高、用材省、负担轻,产生了明显的优势:投资小、周期短、价格便宜。仅仅一两年功夫,现在这一带的个体造船业主已经能够建造500到1500吨级的新船甚至集装箱船了,造价大大低于正规船厂。据统计,去年这个市场总共改装和新建各类船只230多艘,全部销售一空。年产量达12万载重吨,相当于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去年造船总吨位的1/10。年产值5亿元以上。
“我们乐清市委、市府已将黄华七里港的开发和船市上规模、上质量、上档次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市里成立了船舶市场服务管理领导小组,正探索将小股份、各自为战的船舶市场,引向以大船厂为龙头的松散型集团,形成规模生产。”郑才洪一脸自信。
远眺瓯江,潮水逐浪高。乐清船市随着改革大潮,正在实现飞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