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模式与效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09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模式与效颦
制砖、铸造需要固定的模子,否则有长短之别、厚薄之分。由此及彼,有人顿悟,搞经济建设就应该有个像样的模式。如当年有“苏联模式”,后有“亚洲四小龙”模式。改革开放以后,沿海地区富甲一方,模式层出不穷,诸如“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台州模式”等等,一个地方一种模式,令人眼花缭乱,羡慕不已。许多后起地区的确也学出了成效。
然而,也有的内地贫困地区像串门走亲戚一样,热衷于大量组团,车水马龙,穿梭一般地涌向经济发达地区,堂而皇之,名曰学习、取经,谦虚得叫人肃然起敬。回来之后,大场面作报告、下文件、表决心。小场面津津有味地谈人家那吃法、那跳法等等。真是饱了眼福,长了见识,仅此而已。也有的仿而效之,口号惊天动地,先声夺人:“三年脱贫,五年致富。”于是,大兴批发市场,大办乡镇企业,大搞开发区。先是发动群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剪彩、演讲、新闻发布,有声有势。等到觉察势头不对时就撒手,可谓识时务之俊杰。总结经验时,大家畅所欲言,倒也有的放矢,批评这种模式不适用,那种模式不行,自然要学别的模式。于是,又去别的地方考察、观光也就顺理成章了。东看看,西看看,一年一个模式,到头来画虎不成反类犬,面貌基本未改,贫困大致依旧。随着经济的发展,富裕的地区不断出现,新的模式不断产生。学习、考察、取经者如过江之鲫,接踵而至,跑坏了车子,累坏了身子。
近闻内地某贫困县的经济发展很快,问学的是哪个地区的模式,曰:无模式。怪哉!
不怪。桔生淮北则为枳。如果发展经济可以任意套用模式,普天下早就富得流油,哪还有贫富之分?要知道,苏南、温州、台州、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突飞猛进与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地理优势也不无关系。比如人家是华侨之乡,你能变戏法送一批人去出国先当华侨,然后招他们回来投资办厂,这行吗?
模式毕竟是模式,可以根据本地区条件取其所长;倘若生搬硬套,只会落得东施效颦,其结果适得其反。关键是得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真舍得投入,真干真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