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扭亏上海企业解困工作初见成效46家试点企业已有20家扭亏为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10
第1版(要闻)
专栏:

  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扭亏
上海企业解困工作初见成效
46家试点企业已有20家扭亏为盈
本报上海8月9日电记者吕网大报道:今年以来,上海市根据“大的要强、小的要活、好的要发展、差的要新生”的企业改革目标,采取种种措施,帮助亏损企业恢复“造血”功能。目前全市有亏损企业292户,比年初减少40户,亏损面降至31.5%。在46家解困试点企业中,已有20户扭亏为盈,还有部分企业进入破产程序。
上海国有企业中虽然经济效益好的和比较好的占大多数,但1/3的企业处境困难甚至亏损。上海的干部职工认识到,国有企业的亏损状况不能得到根本的改观,势必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改革进程和社会的稳定。上海市委、市政府帮助企业解困的指导思想十分明确,就是要让亏损企业转机建制,重获新生,并将这项工作与上海总体发展规划、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做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上海抓解困工作首先搞好调查研究,分类指导。市委和市政府所属各局领导多次深入基层听取职工意见;市经委抽调1/3机关干部下到困难企业调查研究,针对企业不同的亏损原因,有的放矢提出解困方案。司法、工商、规划、金融等部门也积极参与,合力解困。仅上海工商银行两个月就为企业注入解困流动资金贷款1亿多元。
政策明、有措施是上海解困工作的有力之举。市经委在集思广议的基础上提出14项解困措施,对产品有市场、质量好、有效益而缺乏资金的企业,注入生产资金;对历史债务沉重的企业,通过清产核资,给予政策扶持,使其轻装转制;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实行兼并或让其破产。目前,上海在企业解困中采取了10条途径,即划小经营单位、易地改造、股份合作、企业兼并、兴办“三产”、企业收购、企业破产、租赁民营、扩大合资、建立有限责任公司等,为下一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下了基础。
近几年来,上海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转换机制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有的工业局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有的企业集团已进行资产授权管理,44家企业转为上市股份公司,400多家企业被兼并,第二织带厂已正式宣告破产。通过调整,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逐步增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