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古城,走向现代文明——江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11
第1版(要闻)
专栏:

  古城,走向现代文明
——江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纪实
王锦鹄刘荷芬苏坚
编者的话
1912年,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视察江阴,曾提出要在江阴筑成一条模范公路,做个榜样,叫做“全国文明,从江阴发起”。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江阴人正在把几代人的理想变为现实。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江阴人勇于开拓,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创造了辉煌的业绩。1993年,江阴市国民生产总值逾113亿元,人均超万元;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二;近年先后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荣获16项先进称号。
江阴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作为两个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围绕经济发展搞“创建”,以“创建”促经济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天变蓝了,水变清了,市容美了。他们的实践证明,经济的快速发展,并非要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搞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增强文明意识,更需要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使之同经济发展速度相协调。江阴的经验,值得各地借鉴。
这是一座洁净的城市。一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江阴市区自来水普及率100%,汽车站、港口、影剧院、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无吸烟单位率100%,公厕水冲率100%,绿化覆盖率32%,全国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5平方米,江阴市是8.3平方米……今年6月,国家卫生城市考察鉴定组通过严格的考核验收,认定江阴市已全面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7月7日,全国爱卫会命名江阴为国家卫生城市。
  古城在呼唤:整治脏乱差
江阴地处“江尾海头”,素有“大江咽喉”、“苏南浙西门户”之称。在她1700余年的悠久历史中,曾有过“黄田港口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的繁华旧梦,自古就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商埠。
然而近百年来,古城衰落了,失却了往昔的风姿绰约,留下的是沉重的历史包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江南大地,随着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给古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她犹如一匹挣脱了绳索的骏马,扬鬃奋蹄,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全市面积虽只占全国万分之一,人口只占全国千分之一,国民生产总值却占全国三百分之一,居全国县级市前列。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江阴人感到一种压力。1987年江阴撤县建市,刚从古老的农业县城脱胎出来的年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道路狭窄,交通不畅,房屋破旧,尘土飞扬;刚刚成为市民的昔日农民,其生活习惯、文明意识与现代城市必需的道德规范还有距离。于是,出现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狭窄的街道上手扶拖拉机横冲直撞;农民进城用泥迹斑斑的自行车驮着苗猪,一路撒下秽物;拎着菜篮子的妇女,在大街上晃悠;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横穿马路习以为常;摊贩随处摆摊,阻塞交通;市民随地吐痰,随手乱丢废物;“旱厕”则臭气熏天。
整治脏乱差,彻底改变城市面貌,这是群众的企盼,也是时代的要求。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开展了创建卫生城市的活动。江阴市委、市政府领导牢牢抓住这一契机,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建立了城市管理办公室,负责城市整治管理和创建协调工作;各行各业、各个单位层层动员,全民参与;领导签订目标管理责任制,各负其责,保证落实。一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活动在江阴市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了。
    改变城市面貌:建设与治理同步
江阴市委、市政府抓创建卫生城市,注重实效,下气力抓那些与经济建设发展密切相关、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结合旧城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80年代前期的江阴县城,面积仅8.2平方公里;撤县建市后,城区面积扩大至17.5平方公里。江阴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把拉开城市骨架放在了首位。在前几年先后改造和拓宽27条道路的情况下,1993年开始了江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交通工程建设——“六路”大会战。
“六路”——全长42公里的6条滨江大道,依山傍水,打通江阴老城和开发区的通道,与正在打桩兴建的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沪宁高速公路相连接,勾画出江阴开放城市的新格局。上万名建设者披星戴月,迎寒送暑,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三年的工作量。
为了“六路”工程的如期竣工,江阴人民顾全大局。整个工程拆迁面积达9.82万平方米,涉及八镇两场几百家单位,仅私房拆迁就有187户。出乎意料的是,这次江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私房拆迁异常顺利,3个月不到就基本结束。70多岁的戴桂和老夫妻拆迁后寄住在侄儿家,去年春节前夕市领导带了礼品去慰问,老人通情达理地说:“我到老已搬了七次家了。但我们小困难要服从大困难,让‘六路’早点建好。”私房最大的林顺荣家,新造的三层楼房,装修高档。面对拆迁,他想得豁达又实在:支持“六路”工程,搬家。
为了绿化、美化城市,“六路”建设者们把路造到哪里,灯就装到哪里,树就种到哪里,形成了“一街一灯一景,一路一树一花”的江阴城市特色。今年三月,全市又拉开建造21.4公里环城绿化带的序幕,镶嵌在其间的8座公园也同时动工。全市干部职工放弃星期天休息,来到这里栽花植树。望着江阴市区“绿化美化亮化”的新景,市政协的老先生们动情地说:“1912年,孙中山先生亲临江阴视察时,曾提出在江阴筑成一条模范马路,给大家做个榜样,叫做全国文明,从江阴发起。现在江阴一下子新添6条模范马路,中山先生当含笑九泉。”
创建中一个深得民心之举,是铲除城郊结合部“脏、乱、差”的卫生死角。江阴市的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的城郊结合部,一度是被文明遗忘的角落。露天粪坑,星罗棋布;蚊蝇乱钻,嗡嗡营营;地势低洼,逢雨成坑;垃圾乱倒,堆积如山,市民意见很大。创建工作开始后,市里投资500多万元,把城郊结合部的露天粪坑全部清除干净,新建了23只水冲式标准公厕和100多只标准化垃圾箱,并全部铺设上下水管道。多年积难,一朝解决,居民们笑逐颜开。家住江阴市北门城郊结合部君山路32弄的一位七旬老太,握着上门探视的市委书记翟怀新的手,激动不已地说:“政府为我们人民办好事,我们也要给政府送锦旗。”
仅仅几年时间,江阴全市建起密闭式地下垃圾箱、花坛式垃圾箱、片状立式垃圾箱600多只(套),垃圾中转站4座;去年又投资1000多万元,在距城10公里处新建了澄东花山垃圾卫生填埋场,市区垃圾日产日清,清运率达100%,垃圾全部填埋处理,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新建容量为1000立方米的夏港葫桥粪便无害化处理场,也能使城区粪便全部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城区公厕全部按标准进行改造或新建,企事业单位的厕所也全部改成了水冲式。农贸市场一改过去以街为市、乱设摊点的混乱局面,新建了5个大型市场,摊贩全部进场入室,文明经商。
  提高环境质量:让天更蓝,让水变清
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使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的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相协调,是江阴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中的重点。他们本着长远与当前、综合与专项、治理与管理结合的原则,对影响环境最主要的废水、废气和粉尘、固体废物、噪声分别制订整治方案,加大投入,抓紧治理。
穿越市区的东横河、东城河、南城河和鲥鱼港河,随着工业废水的流入,城市垃圾倾倒,河道变窄了,清澈的河水变浑浊了;丰产河、朝阳沟河则成了臭水沟,阵阵恶臭弥漫在城市上空,市民深受其害。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彻底整治,投资2800多万元,清淤疏浚,修建石驳岸。4条河道经过治理,河道通畅了,河水变清了,沿岸还建成了4.2万平方米的绿化带。臭水沟丰产河、朝阳沟河则排管填埋成了地下河,减少了污染。位于城区的针织内衣厂、江阴印染厂等10个重点污染企业,排放的污水随着生产发展与日俱增,市里投资600多万元,重点治理这些污染源。工厂建起了工业废水处置设施,加强了运转管理。目前,全市工业废水处理率已达76%。为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又投资2580万元新建一座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从去年6月动工,只用了4个月就投入运行,现日处理能力达1.1万吨,使企业较多的城南片污水都能进厂处理。
与此同时,江阴市在烟尘处理上也做了大量工作,投入2000多万元,治理改造锅炉139台、窑98座、灶691眼,搬迁了一家污染企业,到1993年底,建成了17.4平方公里的烟尘控制区,也就是说,现在城区范围已全部置于烟尘控制区内。江阴市还结合为民办实事,大力发展燃气事业,城区居民有3.19万户用上了燃气,气化率达74.1%,既方便了居民生活,又有效地控制了烟尘污染。对噪声、固体废料的治理,市里也有严格规定和具体措施,确保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为了让江阴的天更蓝,水更清,江阴市在治理环境污染的同时,非常重视城市的绿化、美化。学院广场、黄山公园、东横河绿带等工程先后完成,形成了一片片绿化带;三八园绿岛,高巷绿岛等10个街心绿地铺设起来了;江阴船厂、江阴自来水公司等50多个企业,建成了园林化单位。1994年,是江阴的“绿化、美化、净化年”,全民绿化形成高潮,市里集中力量,完善新建道路绿化带,拓宽公共绿地,在城市周围建设环城公园。经过半年的努力,近10万株树木花卉种上了,12万平方米草坪铺起来了,6.9公里的道路绿化带完成了,1800多米长的两条新沿河绿带也形成了。现在的江阴,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已达32%,人均公共绿地8.3平方米。
    提高整体素质:做卫生城市文明人
江阴市容旧貌换新颜。这种举世瞩目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外在的、直观的、物质的城市形象上,更表现在江阴人文明意识的增强,整体素质的提高上。
5年创建,江阴市民的文明程度日渐提高,讲卫生、讲公德成为自觉的行动。5月中旬,笔者在江阴市区著名的黄山风景区,恰遇一群小学生上山春游,只见他们每人都带有一只小塑料袋,把自己吃剩的瓜皮果壳包装纸饮料罐一一放进袋中,带下山去。在大街上,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淘气的稚儿把香蕉皮、桔子皮扔在地上,相伴的父母赶快拾起弃物,丢入垃圾箱内。江阴的建筑工地上,看不到像别的地方那样的乱堆乱放材料、灰沙飞扬、泥水乱淌的场面。晚间,水果摊、吃食铺井井有序地排列在路旁,看不到挤来拥去的混乱场面。
目前,江阴市创建热潮正由市区向广大农村延伸,出现了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共建的局面。全市30个乡镇正在开展创建文明卫生乡镇的活动。全国闻名的华西村,率先提出奋斗两年建成国家级卫生村的目标。
日渐健全的城市功能,优美整洁的市容环境,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江阴的三资企业由1990年的31家猛增到现在的1005家,利用外资由1990年的810万美元,上升到去年的9.37亿美元。今年5月举办的欧美招商会上,成交贸易额达2103万美元,签订外商投资项目76个,外商投资1.75亿美元。三资企业已成为江阴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去年,江阴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超万元,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二。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仍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
(附图片)
压题照片:江阴市区一角。郭炯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