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古庙医院的跨越——二六一医院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12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古庙医院的跨越
——二六一医院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记事
新华社记者易俭如通讯员崔长生本报记者贾昭全
国防部命名的“艰苦奋斗的261医院”,经过30年的艰苦创业,旧貌换新颜。
如今,壮观的医疗大楼替代了当年赖以起家的古庙,一大批现代化医疗设备替代了简陋的器械。面对这翻天覆地的变化,“261人”无不感慨:是改革开放使医院扬起了变革的风帆。
    告别古庙
屹立在京郊沙河镇西北面的三座古庙,是261医院当年的院址。
50年代初,老红军战士率领的部队医务人员就是在这三座古庙里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此,他们荣立集体一等功,被国防部命名,并受到国家卫生部的表彰。
时代在前进,改革开放的浪潮使261医院面临着生存的挑战,也给他们带来发展的机遇。
是固守破庙,还是谋求发展?在一场怎样才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大讨论中“261人”取得共识:传统是宝贵的财富,但抱残守缺不是真正的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才是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真正体现。
思想观念的转变与上级领导一拍即合。在总后勤部的关怀下,古庙旁崛起两座医疗大楼,他们淘汰了一批过时的“功勋”器械。利用上级拨款和自筹资金,添置了荧光显微镜、全身CT扫描仪等一批现代化器械,使医院的设备档次跃升到全军同类医院的前列。
    立鸿鹄志
261医院的决策者们深知,医院基础条件的改善,仅仅是向现代化跨越的第一步。真正的现代化在于提高医疗水平,抓出自身的特色。
医院一直把发扬祖国传统医学瑰宝的针灸治瘫技术列为重点课题。为使治瘫技术不断完善,主任医师赵吉民经常手持银针在自己身上扎针,寻找敏感穴位。终于使治疗癔瘫一针治愈率达到96%,成功率达100%。
一次,由美国国防部长助理麦椰少将率领的美国医学代表团一行到261医院参观。麦椰是位神经科博士,他为病人诊断确诊为真瘫之后,只见赵吉民捏一根闪亮的银针瞄准患者腿部的一个穴位,一针下去便针到病除。麦椰博士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OK!OK!”
随后,北京市记协邀请一批外国记者到医院现场采访。不同肤色的记者们亲眼目睹并摄下眼前的奇观。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家传媒争相对此进行报道。261医院的名字传向了世界。
261医院跟踪国内外医学的步伐,每年都要推出几十项新业务、新技术。近年来,共有37项成果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莱姆病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这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80年代才定名的一个新病种。261医院获得这一医学情报后,科主任冯芳波和研究生张薇芬等医务人员在崇山峻岭间奔波了将近一年,捕捉了几千只芝麻粒般大小的昆虫,一只只在显微镜下解剖,在营养液中培养。终于首次在京郊山区发现长角血蜱是传染莱姆病的媒体。接着,他们研制出快速诊断的试剂,为莱姆病的治疗做出了贡献。
这一研究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们的论文跨出国门,荣登国际莱姆病研究论坛。
    拨“铁算盘”
当年261医院靠的是“铁算盘”当家。如今家大业大了,“铁算盘”又是如何拨拉的呢?
他们处处精打细算,节约每一个铜板的风气犹在。过去那种人人动手整治环境、美化营院、脱坯烧砖盖房的火热景象,今天依然可见。前些年,医院盖大楼时,院领导不仅严把设计和进材用料关,还和全院人员一起利用业余时间到工地参加劳动,搬砖、运砂、和泥浆,一下节约数十万元经费。
这些年,出国考察风盛行。医院准备购买一台精密仪器时,院长杨栋看到价格中包含5万元出国考察费,心想:就近的医院就可考察,何必舍近求远呢?当即决定取消这个项目,省下了5万元。
药房主任范武峰是在医院艰苦奋斗传统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年青干部。她不仅清正廉洁,而且善于按市场规律办事。她负责购置医药器械,常常遇到一些厂家悄悄给她送礼、给回扣的情形,都被她严词拒绝。有人不解地说:“你为国家节约了不少钱,又不多拿奖金,真傻!”范武峰漠然一笑:“咱图的是医院兴旺发达,不是为个人捞好处。”
领导干部率先艰苦奋斗的事比比皆是。生活上,他们不搞特殊,不收受礼物,不用公车办私事。医院盖起了条件较好的楼房,一批批普通干部和医务人员都搬进了新居,而几位院领导依然住在简陋的大庙里。
医院政委薛瑞华深有体会地说:对传统要科学地继承。在新的历史时期,既要对艰苦奋斗赋予新的内涵,又要始终保持传统的精髓。这,就是他们对待传统的辩证观。
古庙医院在向人们昭示:“谁真正领悟到革命传统的真谛,谁在向现代化的跨跃中就能获得强大的动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