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由张鸣岐想到“爱民如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12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由张鸣岐想到“爱民如身”
寇占文
“爱民如身”是句古训。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是无愧于“爱民如身”的杰出典范,无愧于人民的好公仆。这才是共产党的干部,中国的历史将永远镌刻着他的英名。
作为一位市委书记,在抗洪救灾中,张鸣岐也许有理由不到最危险的地方去,但“爱民如身”的高风亮节使他不能这样做。于是,他冲上了最危险的第一线;于是,他就再也没回来;于是,他赢得了锦州全市人民的心,也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的心。
共产党历来就讲“爱民如身”。这方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已率先垂范。毛泽东在陕北13年,和群众同甘共苦,为人民日夜操劳,补丁衣服御风寒,粗茶淡饭度时光;周恩来“盘腿坐在纺车前,和百姓一起纺线线”,把自己作为群众中的普通一员;朱德更是身体力行,在井冈山和战士一起到几十里外的山下挑粮,等等。当时群众说的“只见公仆不见官”、“官仆浑如田家翁”,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正是共产党何以能坐天下的根本原因。
从政之人,为官之人,都应是“爱民如身”的楷模,这是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任务早就决定了的。应当承认,就眼下我们绝大多数干部来说是能够做到“爱民如身”的,这一点早被大量的事实所明证。尤其在当前抗洪救灾中表现得更为鲜明突出。
但也不能否认,这些年来,个别地区的少数干部却与此大相径庭。他们人民公仆观念淡薄,官僚习气日盛。有的一事当前只想做官享福,不想为民造福;有的精心营造“安乐窝”,而对百姓疾苦漠然处之;有的以权谋私,搞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有的刚坐上官位,想的不是如何为人民服务,而是坐什么车子,住什么房子,捞什么好处,连走路的样子、说话的嗓子都彻头彻尾地“官化”了。这样的官面对以身殉职的张鸣岐,不知该作何感想?
还有的官也讲“爱民如身”,但只说不做,或说得多做得少,把群众当阿斗。这样的官也绝不是什么好官。这正应了唐代宰相陆贽的话:“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张鸣岐走完了短暂而光荣的一生,对照他的英雄创举,所有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都应该认真地甚至痛苦地反省一下自己,找出差距所在,消除官气,放下官架,密切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做一个人民群众信赖的好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