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魂铸大动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13
第2版(经济)
专栏:

  魂铸大动脉
武培真袁英李青
1994年的7月13日,特大洪水给哈尔滨铁路局带来了一场灾难。
连日暴雨,引起山洪暴发,仅仅几小时,滨绥线断道就达36处,“53公里桥”冲倒,“85公里桥”基础掏空,道床冲失总延长5348米;阿城、平山等7个车站被水隔成孤岛,阿城站、平山站遭到毁灭性破坏。
“大动脉不能断,千方百计打通一条线”。铁道部领导作出了动员令。路局党政领导作出了集全局的人力、物力、财力保畅通的果断决策。
与领导们的果断决策相呼应的,是一支由哈分局、哈铁工程一处、二处和解放军官兵组成的能干的铁军。
13日22时,三棵树电务段接到哈尔滨铁路分局的命令:立即组织一支抢修通讯线路的小分队,确保部、局领导的决策上通下达。当17人的抢修小分队到阿城时,已无路可走。一片汪洋中,他们只听说阿城站东西两侧道岔区有5条线路被洪水掏空,但不清楚具体位置,沟有多宽、多深。勇士们没有后退,设备被一件件传递过去,硬是在过人深的水中,架设起线杆,两部临时电话终于架设成功。
3000多名抢险大军从14日进入平山,天天是从早5点干到半夜,7天7夜连轴转。哈铁工程一处一页普通的施工日记这样记载着:15日下午完成拉滨线线路抢修,当天19点出发,16日凌晨两点到平山,两点至4点在候车室休息,早4点30分进入工地,早6点已卸完碎石6车。参战的十几支队伍,几乎都是承受着同样的劳动强度。
置身三十几摄氏度高温下的平山站区,你会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热火朝天”。那一个个二十几米长、近10米宽、3米多深的大坑在向大军们挑战。然而,吃面包、榨菜,睡刚刚退水的候车室,无人喊苦;一支15人的小分队干6小时喝干6桶水,无人喊热;卸一车50吨的石头,10人只需8分钟,创造出这样高的纪录,却无人喊累。
铁路职工是有觉悟的,当他们把领导的决策变为自己行动的时候,义无反顾,体现出极强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巨大的凝聚力、战斗力。
哈尔滨铁路局副局长王恒久在牡丹江返哈途中被困在小岭车站,他立即下车趟水察看灾情,并果断决策,迅速抽调工程二处机械化工程段赶赴现场,并命令牡丹江分局向灾区运来第一批抢险物资。阿城工务段副段长孙永贵被隔在亚沟至玉泉间,他临时组织起80人的队伍,找来10多台卡车和小四轮,开始拉路料、修断道。洪水使这里的一切中断了。一天一夜过去了,没有人知道这里有一支饿着肚子的抢修大军。局运输处调度王颜宝,水灾发生时正在牡丹江探望病母,闻水讯赶回时又被阻隔在小岭车站。他硬是从50米悬空的钢轨上爬了过去,又趟着1米深的洪水,倒5次汽车,回到哈尔滨调度台的岗位上。
洪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千千万万个无私忘我的岗位英雄。英雄苏宁生前所在团和某部汽车营的600多名官兵,从15日到平山,连续作战7天7夜,复断道十几处,卸路料500多车,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在抢险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7日,窒息172小时的滨绥线终于传出了列车的轰鸣。
当大动脉被打通,被围困在“孤岛”上的旅客坐着缓行的列车路过小岭、亚沟、阿城站时,每扇车窗前都有双双泪眼、排排手臂、阵阵欢呼。他们透过抢险大军的泥腿、汗脸和疲倦挂彩的身躯,看到了哈铁职工的果敢、负责、顽强和忘我,这正是大动脉不息的灵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