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胶东艺术人才的摇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13
第8版(周末)
专栏:

  胶东艺术人才的摇篮
于凤翔孙芳明
你到过烟台吗?
当你走进市东郊福山路35号大门时,会被这里热气腾腾的气氛吸引住:校园里,鼓乐琴声悠扬,唱腔如珠落盘;排练场上,老师手把手地教,学生专心致志地学;练功房内,闪展腾挪,一丝不苟……
这里是山东省烟台艺术学校,人们赞誉它为“胶东艺术人才的摇篮”。
咚!咚!咚!随着紧密的锣鼓声,帷幕徐徐拉开。转业军人丁牛娃正在与众乡亲制定村里的致富规划……这是烟台艺术学校吕剧科的学生排演现代吕剧《楝树坡》的一个场面。
1993年12月,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梨园杯戏曲现代戏教学剧目展演比赛”中,烟台艺术学校参展的《楝树坡》艺冠群芳,荣获28个参赛剧目中5个优秀剧目的头奖。
《楝树坡》的指导教师,一位50多岁的艺术家,在排演这出戏中,可真下了功夫,音乐、舞美、服装、化妆、道具,她都亲自过问,而且主要演员由她亲自化妆,获奖演员赵静演出中的服装也是从她身上脱下来的。她患了重感冒,嗓子肿得说不出话来,不得不去医院打吊瓶,等吊瓶一打完,她就急匆匆来到排练场,哑着嗓子指导学生。
十多年来,靠着这些辛勤的园丁,烟台艺术学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文艺人才。1400余名毕业生中有许多人在各种比赛中获奖。1987年11月,在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上,毕业生董翠娜一举夺魁;于良学、刘冬丽荣获荧屏奖。李玲君、王红在全国影视界有一定的影响。更为可喜的是,1994年除《楝树坡》进京汇报演出外,烟台艺术学校合唱团进京参加了中国第三届国际合唱节,部分舞蹈班学生进京参加第四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这就是烟台艺术学校的特殊荣誉——“94三进京”。
烟台艺术学校始建于1958年,建校初期,只设京剧、吕剧两个专业,1976年复校后增设了美术、音乐几个专业。随着时代的变化,一些新的问题出现了,戏曲不景气,歌舞受欢迎。这种情况严重地冲击着戏曲的教学。怎么办?砍掉京剧、吕剧两个专业,还是坚持办好这两个专业?学校领导认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单一的戏曲专业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满足不了社会对艺术人才的多向需求。他们要面向全社会,面向大文化,同时也认识到越是改革开放,越需要弘扬民族文化。作为艺术学校,如果不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发展壮大自己,学校将被淘汰;不在文化艺术的竞争中坚持培养戏曲人才,就等于给民族艺术釜底抽薪,截源断流。于是,他们拓宽专业渠道,调整专业结构,在适当保留并着重提高原有“戏曲”专业的同时,先后增设话剧、声乐、舞蹈、群众文化等几个专业。这不仅满足各行各业的需要,也为艺校的进一步发展开拓出广阔的天地。
这个学校已有5层教学大楼,2000多平方米的剧场式排演厅,今年又建起3600多平方米的综合楼。学校总建筑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教学设备齐全,演出音响高档,可以说在全国中等艺术学校中也算得上一流。然而,当我们走进教师、学校领导办公室一看,对老师、校领导肃然起敬。有的科室十几个教师挤在2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学校领导们同教师一样,1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3个人办公。党支部书记同两位副校长挤在一个办公室,室内的两个沙发竟是十几年前教师们自己做的。
从这里,我们找到了烟台艺术学校荣誉高,获奖多的源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