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当“娘”莫怕“孩子”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14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漫笔

  当“娘”莫怕“孩子”哭
明理
习惯于躺在国家怀抱的企业,一遇困难往往不知所措,会“哭”,会“叫”;而习惯于用行政办法管企业的政府部门,一看到企业“哭”就疼爱地“哄”,靠给钱给物救助。久而久之,形成一个解不脱的链环:“孩子哭了抱给娘”,“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孩子一哭娘就抱,这样的孩子只会哭,离开娘的怀抱就不会走路。
深化改革以来,企业的外部环境在变,完全用“娘”与“孩子”形容二者关系,不一定妥贴,应当说,政府与企业如“父子”、“母子”关系的格局已经打破。但形成这种关系的体制尚未根本转变,“孩子哭了抱给娘”的影响还随时可见。面对市场经济大潮,有些企业观念跟不上,转变机制缓慢,仍习惯于政府给政策、给优惠,否则,不知该如何去闯市场。政府部门把大量钱物投到这些创造能力差的企业,往往是白白“打水漂”,钱进了无底洞。
企业要生存发展,非甩掉这种保护、以自主求自强不可。当“孩子”不该哭叫的时候哭叫,政府部门也要狠狠心,让他们自己找饭吃,同时告诉他们怎样找、到哪儿去找饭吃。像蓬莱市说的,政府“不当财神当军师,不给钱物给思路”,这比“救济性”地拨一笔两笔款,放宽一些政策,对促进企业自主自强的作用要大得多。
政府部门的钱是要用于企业的,但原则同样是讲效益,讲投入产出比率。除特殊困难需要适当扶植外,政府部门的钱是投向那些产品技术市场广阔、创造效益思路开阔的企业,不是谁会哭会叫就投向谁。否则,不也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吗!政府部门以何种态度对待企业,以何种方式管理企业,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前途,而且也反映了自身转变职能的程度、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