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长白:开山筑富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14
第4版(要闻)
专栏:老少边区行

  长白:开山筑富路
本报记者汪波
星夜,吉普车在长白山路上颠簸着。“快到了,前面就是水泥路了。”吉林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县委书记范传明指着大山深处说。
长白地处吉林省东南边远山区,不通铁路。全县平均海拔1570米,8万多各族群众分布在11个乡镇的沟沟岔岔间。县城通往外地的唯一通道就是长临(长白县至临江)公路。它盘旋在崇山峻岭间,进出一次县城非常困难。因为路不畅,造成长白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缓慢,不少村屯没有一辆机动车。
“要想富,修好路。”改革开放使长白县上上下下领悟了这句话的意义。为此,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全县公路发展规划,集中财力、物力和全县人民的力量,打响了发展交通振兴长白的“人民战争”。县里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公路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确定全县公路建设规划及工作目标、实施措施等。领导小组成员分工分片包干,交纳抵押金,签定责任书,全县迅速形成了“政府抓,社会办,干部群众一起干”的局面。
1988年夏秋之际,县里正式决定在深山老林中修筑33公里的高等级水泥混凝土公路,从此打响了开山筑富路的第一战。1990年10月,在这条路的路面施工中,遇到了砂料供应不上的严重困难。县政府向全县发出号召,组织机动车辆义务运沙。号召一发,有车单位和个人积极响应,突击抢运。在36天的时间里,共义务出车5000多台次,运砂料2.3万多立方米。仅此一项,就相当于投入资金160万元。
为早日把路修好,工程指挥部搬进了深山老林。县领导同机关干部及普通市民们一起挥锹洒汗,全县群众共为筑路义务献工2.9万天,节省劳工费用390万元。
几年来,长白县本着“全民动员,多方筹资,自力更生,真抓实干”的精神,累计投入资金3600多万元,共建起县乡公路44条,总长750公里。现在,全县已有95%的村屯通车,初步形成干线相通、内接外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公路通,百业兴。现在,长白全县年货运量比10年前提高了300多倍,运送旅客比10年前增加了近40倍。去年,全县财政收入已达292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近千元。全县人均储蓄2500元,名列吉林省第一名。
昔日长白一条路,今日长白变通途。在马鹿乡十九道村农民郭胜旺的家,记者看到在崭新的瓦房里摆放着崭新的家具和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主人高兴地说,他家三口人,养了一部车,年收入1万多元。“自从有了路,我就养了车。车轱辘一转,钱就不断。”
(附图片)
右图:汽车行驶在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山区公路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