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访李园看巨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15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访李园看巨变
本报记者王启明
顶着炎炎夏日,记者来到革命老区皖南泾县。朋友们说:“这个县的丁桥镇李园村,过去穷得叮当响,现在已是泾县第一个小康村了。”
沿青弋江西行约10公里,只见一座雄伟的钢筋水泥大桥横卧于江面,江的两岸都是些城市化的建筑群。江南是工业区,座座宽大的厂房,整齐地排列着;江北是一片农民住宅楼,新颖别致。这就是今日的李园村。桥头的敬老院,静雅朴实;水泥路交错纵横;自来水、电灯、电话,通向各家各户;小学、幼儿园、篮球场、文化活动室等教育、文体设施一应俱全。
丁桥镇镇长丁寿民介绍说,李园村是一个只有240人的山区小村,1985年前,人均收入不足百元。而到1993年,全村固定资产总值为185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达3510万元,创利税460万元,人均收入猛增到4080元,一跃成为革命老区的首富村。
说起李园村的巨大变化,村民们都说这多亏了村党支部书记张水兵。
张水兵原是划船摆渡人。1985年,他贷款6万元,并号召党员、群众腾宅让院、集资投劳,办起宣纸厂。宣纸生产带来了良好的效益。
谁知,1988年宣纸开始滞销。村里出台了推销宣纸的新政策,结果还是无人敢承担推销任务。困难关头,张水兵挺身而出,闯深圳、下海南,不仅把积压的宣纸推销出去,还为宣纸找到了稳定的销路。
在张水兵等人的运筹下,李园村的工业生产“滚雪球”似地发展。他们在稳定发展宣纸生产的同时,先后办起两个绵纸厂。1992年,张水兵赴京用20万元买回一项专利技术,办起民用液化气厂,生产新型液化气。记者采访时,这个厂已开始投产。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改善了李园村农民的生活。全村所有整半劳力都在企业做工,年薪在3000—6000元;农民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住宅楼,房租、电费免收;村里无偿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鼓励农民利用工余时间种好耕地;农民子女从幼儿园到高中,费用由村里承担,考上大中专学校的还可得到补助……
革命老区李园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引起中外人士的关注。李园村党支部被安徽省委授予“红旗党支部”称号。1990年,40多个国家驻我国的大使、参赞来这里参观;1992年夏,外交部组织我驻外使节来李园,了解农村改革、开放的成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