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高尚者的诗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15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我说教师这一行

  高尚者的诗行
湖南省益阳县第一中学吴德辉
学校的后山上,是教师的公墓。修剪完墓旁的草地,擦干眷恋的泪水,毕业生们如离巢的鸟飞远了。留下我们几个老师伴着夕阳的残红,和地下的长眠者一起体味离别的滋味。
摩挲着冰冷的石碑,思绪飘得很远很远。那一年,蔡天辉老师还在,张敬庭老师也在。学生高考成绩普遍不理想,又赶上头年学校前被视作“文脉”的“砚池”填平做了操场,到处都是“一中不行了”的传言。压力真大。正是真紧张的时候,蔡天辉老师病倒了。催了好久才到城里去检查。诊断出来是肝硬化。被蒙在鼓里的蔡老师总对代课的老师不放心,三天两头往学校跑。学校离城里有三、四十里路,没有电话,也不通公共汽车,平时去县里开会都靠骑自行车,蔡老师只有边走边等便车,每次到学校还总要过意不去似地向我们解释:“离开了学生,我这病没法好。”
终于考完了。大清早的去县里揭榜。学生们进去拿分了,我们当老师的不敢出声,蹲在教育局的台阶上闷头抽烟,心里那个“呯呯”地跳啊!汗透了的衣服贴在胸口上,重得像磨盘。拿到统计表,才知道一中的成绩创了纪录!学生拉着老师,老师拍着学生,噙满泪水的眼睛生疼生疼。可蔡老师没能等到这一天,就在考试前不久,他倒在讲台上,没能再起来。
在蔡老师的遗物中,有一摞几尺厚的贺卡,看到这贺卡,我流泪了,在一中每个老师的家里都珍藏着许多这样的贺卡。这是远行的学生回眸吟唱的行板,也是我们这些像蔡天辉一样拚死拚活的老师燃烧到最后一刻的力量之源。
在这所条件较差的中学里,没有菜吃,老师自己种地;没有肉买,师生一起养猪;没有电影,大家搭起台子,自编自演;没有经费,大家办茶场、建工厂自辟财源。每到端午、中秋,家长会提着粽子、月饼,走几十里山路来看老师;而当学生困难上不起学时,老师也会毫不犹豫地掏出自己瘪瘪的腰包。来过这里的人都说,一中的清贫中有一种脱俗的志气,有一种向上的精神。
今年国庆节是学校一百四十年校庆,成百上千的校友现在就已通知母校,要捐资支援母校盖一座科技楼。这时,在我们做老师的眼里,山更青了,水更甜了,百年学堂的遗香余韵弥漫在空气里。难以自己地走上后山,麻石砌的墓碑上没有字,但在生者的心目中,这上面刻满了高尚者的诗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