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认真总结维修布达拉宫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15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认真总结维修布达拉宫经验
徐城北
布达拉宫在其险情四伏的关键时刻,经过六年时间的维修,又重新屹立在世界屋脊。这是我国建国以来,对“超级古建筑”(指能够集中代表一个民族建筑文化特征的名胜古迹)的一次最大、也最艰难的维修工程。由于施工方针的正确无误和操作过程中的谨慎积极,使得古老的布达拉宫重新焕发了青春。在诸多施工方针当中,有一条叫做“整旧如旧”的原则。在我的记忆中,如此强调这一原则似乎还是首次。报道文章在讲到实施它的事例时,说服力是十分雄辩的。
比如,作为藏式建筑的一大特点,布达拉宫的许多地面由一种叫“阿嘎”的土夯打而成。这种地面不易保护,日晒雨淋便会开裂酥散,导致漏水之后,会使下层的梁、椽迅速腐朽。有人建议,干脆把这种地面改换成水泥地或石板地,既美观又可节省以后每年修缮的费用。但工程技术人员认为,阿嘎地是藏族传统建筑的特点,决不能随意改变,必须整旧如旧。于是,他们从很远的地方采来自然形成的阿嘎土,将大块的土砸成粉状,由粗到细,层层加土,层层夯打,用光滑的石块研磨,挤出里面的水分,最后再涂抹上一层油。虽然工程量增大了,费用增加了,但布达拉宫的原貌却得以保存。
更让人信服并引起遐想的,是那个“打嘎”场面——即把“阿嘎土”层层夯实的全过程。我们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藏族男女青年竟在欢快的载歌载舞当中完成“打嘎”,这是怎样的一个乐观而又顽强的民族啊!他们男一排、女一排,每人右手都拿着一个金属小棍儿,棍儿的底部是一个半圆形的金属托儿。他们一边高唱歌谣,一边迅速往返,把小棍儿(连同小托儿)根据特定节奏不断往地面上砸!藏族的这一歌舞形式,想已流传了很久。如今的这一批藏族青年,在“上演”这一歌舞的同时,想必在心中也“上演”(或重温)着自己民族的历史戏剧。“打嘎”或许只有短短几天,但这种感觉却能回荡一生,并且传播给他们周围的人。如今电视中传播了这一场面,相信所有的观众都会从中受到感染——感染的背后则是无穷无尽的思索。
看来,“整旧如旧”在维修文物、古迹当中,是一条绝对正确的方针。但是,为什么在从前的几十年间,没有如今天这样大张旗鼓地宣传呢?我想,这应视为是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有的产物。改革开放初期,人们锐意追新,为打破陈规陋习而欢呼。但是等到获得相当的成就之后,人们自然而然地更需要从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中反观自身,从而正确地总结经验,以求今后获得更大、也更稳健的成绩。于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中看待文物、古迹本身之“旧”,就和当初摧枯拉朽之际看待“旧”事物时大不相同。同时,在这样的大背景中确定维修方针,自然就是“整旧如旧”了。后边的这一个“旧”字,乃是历史和文化的积存,乃是传统和文学、道德、法律、哲学等等的总和。它比新材料、新工艺中的“新”,具有更大的内涵和力量。
在我国,具有如同布达拉宫这样规模的建筑的民族并不鲜见,具有代表既定朝代和地域建筑成就的古迹更多——从这两层意义上讲,这一次维修布达拉宫的经验,就同时具有经典和现实的价值,值得认真地加以总结、推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