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上上下下说中国——德法忆旅(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16
第6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上上下下说中国
——德法忆旅(上)
人民日报代表团
不久前,人民日报代表团访问了德国和法国。我们在十余天的访问中深切地感到,欧洲各界人士有着了解中国的浓厚兴趣,热切地注视着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德国联邦议院副议长汉斯·克莱因先生是一位东方文化的爱好者。这位风度儒雅、几次访问过中国的政治家在谈话中提到,他30年前在东南亚一个国家时,就注意到了当地的中国人。他们不事声张、埋头苦干的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久前访问上海浦东、广东深圳时,热气腾腾的经济建设场面令他感慨万千。他说:“仅仅十几年前,中国的男女老少还穿着清一色的蓝衣服,不知时装为何物。而不久之前我在中国大使馆观看李艳萍女士的时装表演时,吃惊地发现,如今中国的时装完全是世界水准的。这可以说是中国这几年成功的革命性变化的缩影。”他还说,他非常欣赏邓小平1992年初的南巡讲话,称赞邓小平是“本世纪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谈及中国面临的艰巨任务时,他说:“一个12亿人口大国的困难显然比我们的要多,但我深信,中国会从它几千年的悠久文明史中汲取智慧,找出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他然后又诚恳而幽默地说,自己对于中国的认识有补课的必要,不过不懂中文成不了“中国通”。
在巴黎,法国外交部亚太司长布朗什梅松先生同我们交谈说,他本人这半年当中已经5次去北京,从排除两国关系中的障碍到筹备巴拉迪尔总理访华,法中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及随后的每一步发展,他都直接参与了。他高兴地说:“两国关系中的乌云已经消失,发展前景很好。”他并且表示,中国当前的建设重点如能源、交通和通信等,正好是法国技术中的强项,希望两国在这些方面的合作能有较大发展。
政治家和官员从政治的角度谈中国,而经济界人士则从与中国经济界交往的直接实践中谈论自己的感受。总部设在慕尼黑的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奥贝格先生,从1984年到1989年任该公司驻华总代表。他高兴地告诉我们,他全家在中国生活的那几年是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
中国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与中国已有上百年联系的西门子公司于1982年在中国重新开设了代表处。它的总裁卡斯克先生1984年率团访华11天之久,这在西门子公司历史上是罕见的;80年代中期西门子与我国机电部签订内容广泛的合作备忘录,据说这是唯一一个与我国政府签订这类文件的外国企业,它显示了西门子公司对中国市场的特殊重视。主人告诉我们,如果从地区看,西门子业务增长最快的是在中国。目前,在宝山钢铁公司,在鲁布革水电站,在宜昌至上海上千公里的高压输电线工程、在上海和广州地铁工程中,都有西门子的参与。
奥贝格先生还说道,西门子的对华战略绝不仅仅限于出售设备,而是着眼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方面的长期技术合作。他说:“我们到中国去,是要带去高新技术,通过合资形式把它转让给中国;我们的目标不在于销售多少亿马克的设备,而是要逐步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以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同中国的合作。”他高兴地告诉我们,西门子在中国已经建立了11家合资企业,雇员达到2500人,还有30家合资企业正在谈判中。
在巴黎,不久前同我国体改委联合举办了北京高级经济讨论会的《国际先驱论坛报》的发行人麦克莱恩先生对我们说,欧洲中小企业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但因财力薄弱,不可能派很多人去中国,因此该报拟在日内瓦举办一个中国经济研讨会,以便吸引更多的欧洲中小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这次在德法访问期间,主人为我们安排的陪同人员中有两位能说一口纯正的汉语。波恩的陪同拉舍夫斯基小姐在南京时还学过京剧,能唱《贵妃醉酒》的段子。法国的伊斯纳—朱太太的丈夫是华人,夫妻两个目前都在为中法交往忙碌着。同她们在一起时,虽然很少谈什么仕途经济,但她们对中国的每一个回忆都使我们感到亲切。从她们身上,或许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同欧洲人民的友好情谊。在柏林,陪同我们的青年施米德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去过中国的德国人都对中国印象很好,就是没去过的人也总是从积极的角度去想象中国。”
毋庸讳言,在欧洲仍有少数人总看中国不顺眼,经常要找个什么由头,发几声刺耳的噪音。但恰如克莱因副议长所说:“虽然有那么一种势力总是企图干扰德中双边关系的发展,但是主张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去观察、去理解中国的人更多。”欧洲要了解中国,要同中国加强友好合作是主流,是大势所趋。
(附图片)
图为德国联邦议院副议长克莱因会见人民日报社长邵华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