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万里行大家行——为“’94质量万里行”而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17
第2版(经济)
专栏:

  万里行大家行
——为“’94质量万里行”而作
本报评论员
“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已经进行到第三个年头。
群众对它有两句话的概括:“大快人心事,质量万里行”,“万里行,天天行,大家行,就是行”。第一句话,是对它的成功的热情肯定;第二句话是对它的经验的简要总结。
“质量万里行”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因为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抓住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群众关心、领导关心、企业关心的“三重合的热点”,实行新闻界联合、新闻界和主管部门联合,充分发挥了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技术监督相结合的威力。它不仅是一种新闻宣传的新方法,而且成了一种经济工作的新方法。
所谓“天天行”,就是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经常地持久地开展下去。所谓“大家行”,就是要求方方面面都来积极参加。“天天行”和“大家行”又是密不可分的。质量是经济工作的永恒主题,只有“天天行”,才会真正地“行”出实效;而只有“大家行”,才能“天天行”。
我们高兴地看到,许多企业已经自觉地“行”起来了。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在于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个最基本的道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掌握。“质量万里行,我厂要先行”,已成为他们的口号,“争创名牌”正成为他们的行动。
我们更高兴地看到,许多地方政府也自觉地“行”起来了。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质量兴国”,正在化为各地的战略性举措。四川省提出了“质量立省,名牌兴川”的口号,成立了名牌发展战略领导小组来具体实施这一战略,且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原来一直重视质量或原来在质量问题上走过弯路的一些城市、地区,如上海、温州,已经明确地提出了“质量是上海的生命”和“质量立市”的口号,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落实。一些行业,如轻工、冶金行业,已经提出了“质量兴业”的战略。
这决不只是“万里行”这个活动本身的扩展问题,它反映着我国质量工作的机制和格局发生着重要变化,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变化。
这个变化首先发生在思想领域。我们都知道,在打击假冒伪劣活动中,最头疼的问题是地方保护主义。大凡一个地方出现大面积的假冒伪劣现象,而又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解决不了,常常是有地方保护主义在作怪。现在人们明白了,特别是那些吃过搞假冒伪劣亏的地方,从切肤之痛中惊醒过来了,所谓的地方保护主义,实际上是“地方害己主义”。温州就是典型一例。当别的地方把5000多双温州鞋集中起来烧毁的时候,当定货会上挂起“谢绝温州货”的时候,事实告诉他们,假冒伪劣毁掉的是信誉,毁掉的是市场,毁掉的是自己经济的立足之地。于是,坚决地、持续地打假,不仅没有使当地经济垮下来,而是如他们所说,“打”一步,上一个台阶。
我们说“万里行,大家行”,并不是说要大家都来直接搞“万里行”这样的宣传活动,也不是说各地类似活动都要冠以“中国质量万里行”的名称。为了明确责任,也为了更能够从当地实际出发,各地这类活动应该用自己的名称;更要防止有人假借“万里行”的名义向企业乱摊派、乱收费。这里说的“大家行”,是希望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以自己最方便的方式,都参与到质量工作中来。
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内市场正在和国际市场接轨,市场竞争是很激烈的。有一位外国人说,现在世界上正进行着一场新的“战争”,不过这场“战争”使用的武器不是原子弹,而是质量,人们在这场“战争”中不是受害,而是得益。此话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也不无道理,至少,他说的在经济竞争中使用的武器不是原子弹而是质量,是对的。
“中国质量万里行”这个活动在当初确定它的名称的时候,其实是包含着两重含义的。一重,是说记者们为了采访质量问题,走遍各地,行程万里;一重是说,中国的质量工作正面临着千里之行、万里之行,是迈开双脚的时候了。
我国的质量工作呈现着空前大好的局面,同时也面临着非常艰巨的任务,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用亿万双手,捧出一个高质量的中国经济!让“中国制造”享誉全球,这是千秋万代的民族事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