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城里的孩子,把课外读物、铅笔橡皮送到乡下;乡村的孩子,回报他们核桃、柿子和成绩提高的好消息;这是心灵的交往。石家庄城乡学生——赠书交友动人心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17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城里的孩子,把课外读物、铅笔橡皮送到乡下;乡村的孩子,回报他们核桃、柿子和成绩提高的好消息;这是心灵的交往。石家庄城乡学生——
赠书交友动人心弦
陈国琦刘正军刘群
12月31日,1993年的最后一天,河北省赞皇县石嘴头乡300多名孩子,眼含热泪列队欢迎来自省会石家庄的客人。校长焦芳小接过客人赠送的1892本包装整齐的各类书籍后,激动地说:“同学们,感谢石家庄23中、实验小学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是他们使你们‘梦中的图书馆’变成了现实!”
这只是石家庄市城乡中小学生开展“赠书交友”活动的一个镜头。
购买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地处贫困山区的孩子来说,困难重重。他们思书若渴。平山县深山区有个二年级的学生。几经周折从县城亲戚处得到一本“故事大王”,只用了几天时间就把书中70来个故事全都记了下来。尔后,这本“宝书”又在其他小伙伴中辗转传阅。
然而,在同龄的城市独生子女那里,却是另一番景况。据了解,石家庄市城区学生中,仅“压岁钱”一项,每人每年不下200元。不少书籍看过一遍,便抛在脑后,甚至任意撕扯。
多么强烈的反差。为了使城乡学生相互了解和帮助,去年下半年石家庄市委领导提出:向乡下中小学生“赠书交友”,于是,“赠一本书,写一封信,交一个朋友”的活动便在全市范围内热火朝天地开展了起来。
这是一次奉献友爱的比赛。在这场比赛中,城市独生子女的家长们惊诧地发现了孩子们身上有许多宝贵的品质。
石家庄24中初一学生郭勇,翻箱倒柜,把自己用过的学习资料、课外读物全部拿了出来,一次就赠书207本。实验小学小同学曾江,有套心爱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平时爱不释手,连借给别人看都舍不得。但他却毫不犹豫地将它连同148本读物一起送到了乡下。
23中的董伟在赠书交友活动中,和赞皇县虎寨口小学三年级学生王翠霞交上了朋友。除赠书外,去年年底她又给这位没见过面的小妹妹寄去了10支铅笔、10块橡皮以及日记本、信纸、削笔刀等一大堆礼物和10元下学期买书款。
这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在这种沟通中,孩子们从彼此身上发现了许多。
“山区的朋友,当得知你们经济困难无钱买书,甚至有人连课本及学杂费都交不起时,我心里非常难过。同样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你们,使你们也分享到我们一样的幸福和欢乐。咱们永远是好朋友。”石家庄23中的雷明同学在信中这样写道。
纯朴的山里孩子,无以为报,就把家乡的核桃、红枣、柿子、花生等土特产品,精心地包成一个个小包,捎给城里赠书的朋友,他们说“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你们。”
由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城乡150万中小学生亲身参与的这项“赠书交友”活动,教育了孩子,牵动了大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刘彦峰是赞皇县王家坪小学六年级学生。由于母死父病,几年来他上学费用全靠“希望工程”资助。他怕听“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支歌,也无心思上学。就在这时,他收到了石家庄市一个叫陶彦辉的大哥哥的信,除鼓励他好好学习外,还寄来不少书籍和文具。打这以后,他脸上泛起了笑容,学习成绩由后进一下子跃入了前几名。许多像刘彦峰这样的山里孩子通过这项活动,更激发了学好知识、建设山乡的热情。
在石家庄市23中,总支书记范卡林讲了学校发生的这样一个变化:以前初中上政治课,说到革命领袖衣服上打补钉时,学生竟哄堂大笑。“赠书交友”以来,大家从乡村一封封朴实无华的来信中,了解了乡情。许多同学倡议,把零花钱、“压岁钱”省下来,集中起来寄往乡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