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在阿拉木图“打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17
第7版(国际)
专栏:哈萨克斯坦通讯

  在阿拉木图“打的”
本报记者尹树广
初到阿拉木图,一切既陌生,又新鲜。每天外出办事,总免不了要和出租车打交道。
初次“打的”,颇为费解。大街上各种车辆川流不息,但标有“出租”字样的却很少。一问才知道,只要你站在路边招招手,任何一辆汽车都可能为你提供服务。
某日,我在市中心百货商店门前“打的”,一辆破旧的黄色面包车戛然停在我面前,这种有十几个座位的出租车我还是头一遭遇到。司机28岁,是位俄罗斯小伙子,在“共和国宫”工作。一聊才明白,这辆车是他向单位租赁的。双方约定的条件是:他每月向单位交纳3000坚戈(1美元合45坚戈);单位则允许他在业余时间自由使用汽车,油费自理。小伙子介绍说,他每月的基本工资仅有700多坚戈,养家糊口很紧张。靠工余时间和节假日跑出租,起码能赚千把坚戈贴补生活,日子也就宽裕多了。阿市居民的平均工资为600坚戈左右,退休老人的养老金才150坚戈。看来,小伙子的业余收入不能说是个小数目了。
在阿拉木图“打的”,遇到的业余出租司机形形色色。他们有的是生活拮据的退休老人,有的是从事科研工作的知识分子。有一次,我还意外撞上一位军官司机。
这位现役少校军官只有30岁,却已是3个孩子的父亲了。他以自嘲的口吻谈起业余司机的经历:“作为一个军人跑出租,我感到很难为情。妻子在家要照看3个孩子,而我每月只有1600坚戈的薪水,很难维持一家五口的开销,所以只好想办法再找点收入。”得知我是记者后,他叮嘱道,“要为我保密啊!”
阿拉木图的出租车五花八门,有德国的“奔驰”、“宝马”,有美国的“福特”,但更多的则是“拉达”、“伏尔加”等俄产车。因为出租车多是业余的,因此没有按计价器算钱之说。车价“面议”。因此,客人往往要和司机讨价还价一番后,才会安心地坐进汽车。每公里一般为6坚戈,“老外”挨宰不足为奇。零钱更要准备好,借口没有零钱找是常事。事情明摆着,1公斤鲜牛奶约9个坚戈,1公斤西红柿10坚戈,一个大面包3坚戈。多收10坚戈能管大事啊。
据哈萨克朋友介绍,业余开出租车不向国家纳税,当局对它也未采取什么行政限制措施。业余开出租车是阿拉木图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侧面,是居民寻求克服生活困难的途径之一。
     (本报阿拉木图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