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创造红玛瑙般的散文美——谈《刘白羽散文四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18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创造红玛瑙般的散文美
——谈《刘白羽散文四集》
杨柄
《刘白羽散文四集》包括《红玛瑙集》、《芳草集》、《海天集》、《秋阳集》。合计130余篇,近60万言。写作时间为1958年至1988年。
“我走向文学道路是从散文开始的。”刘白羽同志回忆说。他在1936年发表小说《冰天》的同时,就发表了散文《从黄昏到夜晚》。抗日战争爆发,“我的散文变成了报告文学”。这以后,也主要是写报告文学和小说。“真正形成我创作散文的高潮,还是1958年至1988年这30年间”。这部《散文四集》便是这个高潮的结晶。
刘白羽同志不但创作了如此繁富而优美的散文,而且从美学上对散文的特征进行了理论的概括。他提出了一个极重要的问题:“散文美究竟何在?”
他回答说,散文“最可贵的品质”就是纯朴、纯真、纯净、纯度,就是“炉火纯青”的纯,也就是“秉义醇一”的醇(《汉书·史丹传》)。纯醇——这就是散文所追求的“最可贵的品质”,就是散文的美。
既然散文所追求的“最可贵的品质”是如此,那么,“一个好的散文家必然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是一个“永远鲜红、通明的红玛瑙一样的人”。
“我诞生于旧世界,”刘白羽同志说,“满怀国破家亡之痛。”“当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潮影响,投入革命的激流,冲入战争的搏斗,我有了崇高的理想与信仰,我受到血与火的锻炼,我的感情思想变了,美的观点也变了。”特别是奔赴延安,刘白羽同志说这是他的“真正的生命”的开始。为什么呢?因为,“正是在这里,正是在那庄严、艰巨的时代,我们的党,我们的毛主席就一步一步地雕塑着这一个晶莹、透明、通红、发光的红玛瑙新世界了。而为了塑造这一个新世界,首先就塑造了一批又一批创造新世界的人。他们给共产主义思想阳光照耀后,像血一样鲜红,像火一样明亮,他们的灵魂,像红玛瑙一样坚固、纯洁、闪光。而这一切不正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国革命、战斗的形象吗?”刘白羽同志便是在这个中国红玛瑙的圣地造就出来的一员。
于此可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是互相渗透的关系,创造红玛瑙一样的新世界与造就红玛瑙一样的人的关系是互相渗透的关系。红玛瑙一样的散文不可能是心神灰暗的人创作出来的。广义的文艺创作是从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开始的。
有了这样的基础性条件,在着手创作的时候还要解决一个关系问题:作家主观上的思想、感情、人格、意念等等与自己将要反映的那种客观现实的关系问题。客观现实包括自然和人生两方面都在内。
他认为,“人生与自然是复杂的,而且是流动的、转移的”,作家艺术家通过探索取得生活素材后不能停止于形似的描绘,“仅仅描绘得栩栩如生,还不是艺术”,不能像自然主义文学那样,“把人生与自然弄得非常烦琐而又枯索”,而“至关重要的是神似”。因此就必须对人生与自然进行“筛选”、“淘汰”、“提炼”、“抽象”。“没有抽象就没有概括”。没有概括就不可能得到纯。“只有通过高度概括才能接近——纯”。只有“从沙里淘出金子,用金子铸成金玫瑰,艺术才能璀璨发光”。散文美的纯、醇就是这样来的。
再进一步,从金子到金玫瑰的转化是怎样实现的呢?对人生与自然的概括是怎样转化为散文的呢?
他以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的作品为例说,“大自然是美的,但只有自然之美倾注于东山魁夷,而后东山魁夷以特有的色彩表现出极美的意境,给予大自然以生命,于是这画比大自然更美,东山魁夷的心灵给予大自然以特殊的美。”
这就是说,客观现实生活的神魄与创作者的神魄是对流着的,交融着的,浑然一体的;惟其如此,才有纯醇之美的散文,才有红玛瑙一般的散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