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黄土地的骄傲——乔李村党总支带领群众共同奔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2-22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黄土地的骄傲
——乔李村党总支带领群众共同奔富
新华社记者李仁虎惠金义
1994年2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来到山西省临汾市乔李村。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现代化的村庄:平地如织,树木成网,果园连片,砖瓦农舍排列成行,柏油路伸向四面八方,工业小区机声隆隆。在贫瘠的黄土地上看到这样的富裕景象,总书记笑了。
村老支部书记王运康向江总书记详细地介绍了村党总支如何带领群众走上富裕路的情况。他说,全村没有暴发户,家家都是万元户。总书记听后连连点头说,你们干得好啊,你们这个党总支确实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而后总书记挥毫写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道路”15个大字。
  “实事求是是法宝”
几十年的风雨,几十年的坎坷,乔李村党总支一班人有这样深切的体会:“这宝那宝,实事求是是法宝”,正如江总书记概括的那样:“你们的村总支确实做到了把党的政策同自己的实际真正地结合起来了。”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农村腾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春潮。在乔李村,一部分人坚持“照原样子干”;一部分群众说要分光吃净,“集体财产一个不剩”;请示上级,上级意见不一,说“你们自己拿主意”。
在那些日子里,乔李村党总支一班人个个苦思冥想,老支书王运康没睡过一个整夜觉。他们走遍了全村8100亩耕地,又到大畜饲养场、农机站、面粉厂看了个仔细,把20年来全村人辛辛苦苦打下了多少集体家底摸得一清二楚,同时组织党员、群众讨论,家庭承包与集体经营的关系,越理越明白。党总支确定了全村改革方案:土地“多分少留”,将全村8100亩耕地中的6160亩,按每人平均1.5亩承包到户,其余2000亩集体统一经营;农机具“分小留大”;因家庭耕地需要牲畜,全大队马场、牛场、驴场的460多头牲口“只分不留”;集体的林地因树木很小,分了不好管理,“全留不分”;集体的企业、房屋等固定财产“全留不分”。
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集体统一经营的408亩果园、800亩优良品种基地和苗圃、800亩速生丰产林,也引入了竞争机制,得以迅速提高,积累了资金,增强了集体经营服务的实力,农业生产条件改变了,耕地、浇水、收割等实现了集体统一的机械作业服务,村办企业也很快发展起来,村集体固定资产总值由那时的322万元增长到现在的1200万元,双层经营的内涵充实起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满活力。
    “群众路线是第一计”
乔李村党组织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这威信来自于党总支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村党总支一班人都这样说,“千计万计,群众路线是第一计”。
关心群众的生产,是乔李村党总支抓的一件大事。乔李是传统的农业区,包产到户后,产量上去了,但增产却难增收,原因是种植结构单一,改变单一结构,不是分散的独立的一家一户能够完成的。党总支便与山西省农科院联系,1990年乔李成为山西省第一个农业技术综合开发示范村。党总支像请财神一样把科技专家请进农家,请到田头,向群众传授技术,引进优良品种27个、先进技术11项,地里粮棉果菜药5业发展,亩均产值由原来的700元达到现在的1200多元,群众甭提心里有多高兴了。
在乔李村,农家需要建小果园、小林场,集体苗圃专业队为他们提供各种苗木,并进行各项技术指导;农民需要浇水、耕地、治虫,集体有相应的专业队为他们服务;每年夏收刚开始,农民忙着收割小麦,集体组织人员外出购买化肥,当农民收完小麦,需要复播时,化肥已经送到各家各户。近几年有40多户兴办家庭小工厂,有100多户专营或兼营商业,村里就在街道两旁盖起商业棚,为他们提供场地和房屋。农民商品生产的触角延伸到哪里,集体的服务工作就跟到哪里。
乔李村党总支还创造了一个幼有所教,中有所为,老有所养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怕吃亏不当干部”
乔李村的干部,几乎人人都会一门手艺,都有一技之长,单凭个人发财致富,都能是村里的上等收入户,有的一年可能搞上二三十万元的收入。但他们却把技术和精力都用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大业上。木器厂厂长李六,有一手木工好手艺,在外做木活,每月至少能赚500元,因办厂需要,他回来当了厂长,并担任了村委副主任,每月工资只有120元,家里人说他太吃亏。他说:“我一个人富不算本事,把木器厂办好,叫全村的人都富起来才叫本事,当村干部的责任就是要大家都富起来。”
村党总支副书记张进贤懂种菜技术,两年前自己经营一个小菜园,夏秋两季几乎天天进城卖菜,一天能赚20元。老支书王运康看他为个人的小日子干得欢,无心负责他分管的农业生产,心里很不舒服。有一天,王运康早早地等在路上,拦住了张进贤:“进贤啊,我今天给你算一笔帐,算对了,你听我的,算不对,你继续干你的。”王运康掰着指头:“你一天赚20元钱,一年就按4个月给你算,不过2400元。村民有6100亩耕地,你不好好抓服务,一亩地少收一元钱,就是6100元。你是要2400元呢,还是要6100元?”四目相对,张进贤立时满脸羞红,低下了头,“老支书,你算得对,我错了,我听你的。”说完推着自行车往家返。他把小菜园丢给老婆、孩子经营,自己一门心思扑在全村的农业生产上。由于工作出色,去年当上了村党总支书记。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乔李村的农民在昔日贫瘠的黄土地上建设了富裕文明的新生活。黄土地为他们骄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