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他用电脑制作舞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20
第8版(周末)
专栏:海外艺苑

  他用电脑制作舞蹈
肖勇
说到“前卫派”艺术,人们马上会联想到年轻一代作者。其实,在典雅艺术领域勇于探索和试验的先锋人士中也不乏老翁。74岁的美国现代舞大师莫斯·坎宁汉近年将电脑科技引入创作和表演,领导了舞坛新潮流。
从1989年起,坎宁汉在加拿大温哥华一所大学的计算机专家协助和支持下,开始尝试用电脑编创舞蹈。他们使用一套专门开发的软件,有3个视窗。其中系列视窗可为独舞演员设计动作及段落;空间视窗主要用于群舞的组合排列;时间视窗能完成某一动作与特定时间同步。这3个视窗中常用的是前两个。在系列视窗里,有一个电脑绘制的舞者,只须在键盘上弹几下,这位舞者即可做出一套干净利落的芭蕾动作。空间视窗里有8个不同颜色的舞者,如果觉得不够用,还可按键加倍,舞台亦能随意转向,以便从不同角度审视。此外,电脑资料库内存有大量的人体动作档案,供创作者自由调用。
1991年以来,坎宁汉相继发表了用电脑创作的作品《追踪者》、《邻居》、《海鸟》、《输入》等。他认为,电脑编舞能激发人的灵感,获得更多的方法,开发新颖的舞姿。《输入》这一舞名,取自电脑上每完成一个指令时都必按“回车”键,同时又隐喻演员步入舞台,演出长达60分钟,共有15位舞者出场,其间人数的变化、段落的长度均由机率决定,刻意表现人在特殊环境下的体验。这是坎氏作品中结构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一部。
当然,用电脑制作舞蹈仅仅是他近年来创作事业中的一小部分。坎宁汉少年时代曾在玛莎·葛瑞姆舞蹈团跳了几年,后来因与“叙事派”观点相左,另起炉灶,自创舞团。他提出,要把现代舞从故事和音乐中“解放”出来,这在当时被视为反叛。40年代至50年代,坎氏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主张“舞台无中心”、“音乐与舞蹈相互独立”,这些主张后来为现代舞蹈界普遍接受,而且他本人至今在创作中依然遵循。今年他的新作《CRWDSPCR》在纽约推出,有意思的是,演员竟和观众一样,直到大幕拉开后才第一次听到这部舞蹈的音乐。负责音乐的作曲家说,坎宁汉事前仅给了他3项资料:舞名、舞蹈长度和参演者人数。
志同道合,使坎宁汉与作曲家约翰·凯奇保持了半个世纪的友谊,后者的钢琴作品《4分33秒》如同一道“音乐哥德巴赫猜想”。前年8月,凯奇辞世,坎宁汉尽管失去了事业上最亲密的伙伴,但并未中止艺术上的追求。满头银发、步履蹒跚的他,目前仍活跃于或明亮或幽暗的舞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