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太行出了个经济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21
第4版(要闻)
专栏:老少边区行

  太行出了个经济沟
本报记者何伟
八月,记者来到太行山革命老区河北涉县,正赶上西戌村“经济沟”桃黄蒂落、苹果正红。阵阵山风送来缕缕果香,劳作其间的年轻人禁不住亮开嗓门唱山歌。
县委书记张树山指着山坡上的层层梯田说:“作为涉县山区经济开发的样板,经济沟每年可收入上百万元,是一座永久性的‘绿色银行’”。
说起经济沟,不能不说它的“发明”者、村支书刘金鱼。这里原是西戌村东南的大南沟,二里沟壑,千亩荒坡。三乡五里的乡亲们都记得它的过去:青石裸露、黄蒿没膝,夜间不时传出野狼的嚎叫。
一九六三年,“人民公社”的垦荒队树雄心壮志,进大南沟开山造田。不幸的是,脱贫的热望很快被来年汹涌的山洪冲散了。
老区人民难道就该认命么?
党的“十四大”代表、全国拥军模范刘金鱼不信这个邪。自她担任村支书后,开发大南沟,成为郁结心中的情结。
沟道里可以栽种瓜果李桃;山坡上可以种花椒核桃;山顶么,来它个松柏戴帽,绿了荒山还防止水土流失。一位农村老太太、一位基层党支部书记描绘的绿色希望,引来的却是种种非议:“跑运输、开矿山干啥不行,非要把集体这点钱投到荒山野坡。”“改天换地,咱又不是没干过,教训还少吗?”“如今分了田,谁还能组织起大伙”……人们的担心、怀疑,反倒夯实了刘金鱼的决心。她把所思所想,掰开揉碎地讲给村民听,并担起了工程的总指挥。
率先站出来支持刘金鱼的是村里的年轻人。民兵队长李培来主动请缨,要立头功。寒冬腊月,一百二十多名年轻人在荒岭下一字排开。飘扬的红旗、飘荡的歌声、飘逸的雪花,构成一幅壮观的风雪战山图。
老实说,战天斗地,不如下井挖矿来钱快。可村党支部旗帜鲜明:那样只能富一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村里的面貌。刘金鱼另有所“图”:开发大南沟,不单单为了几个钱,而是要把乡亲们的心拢在一起,让荒沟变个样。村上决定:凡十八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村民,必须义务参加大南沟建设。一时间,整条沟人欢马叫,如赶庙会、似看社戏。年过六旬的王老顺来了,满头花发的刘二汉来了。还有放学后的红领巾。老烈属江魁兰因手脚不灵便,只“抢”到工地值班员的差事。
春去秋来,数里长的“围山转”、上万个“鱼鳞坑”、六万多株林果,镶嵌在太行南麓。由水利、农业、林业、畜牧四大系统构筑的经济沟,使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满山遍坡都是钱”。
大南沟变了,变成了“经济沟”。西戌人也变了。火热的生活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年轻人在劳动中创作的小节目,演化成村办剧团的优秀曲目。村里演、县里演、部队演,上座率还不低哩。
前不久,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专程来看西戌的变化,称赞刘金鱼是致富的“领头羊”,村支部是党的坚强“堡垒”。老太太信心十足地说:“今年我们村要奔小康、明年迈进亿元村的门槛。”(附图片)
图为村里的年轻人喜摘苹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