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千年“天书”再现舞台——《敦煌古乐》问世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21
第4版(要闻)
专栏:中国艺术节

  千年“天书”再现舞台
——《敦煌古乐》问世记
本报记者易凯
第四届中国艺术节,将“开篇之戏”的巨大荣誉授予了甘肃敦煌艺术剧院编演的乐舞《敦煌古乐》,这是当之无愧的。
《敦煌古乐》是本世纪伊始轰动世界的考古发现——敦煌遗书中唯一一份乐谱的忠实解译表演。这份公元九世纪唐代世俗歌舞音乐的琵琶伴奏谱手抄本,亦称《敦煌唐谱》,有25首曲谱,原件现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编号P3808。这是目前国内外仅存的唐代乐谱,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古老的歌舞音乐语言。
《敦煌唐谱》,因其记谱所用“晏乐减字谱”字符,类似日文假名,古奥难识,素称“天书”。80多年来,无数中外敦煌学家为破译这部千年“天书”,呕心沥血,惨淡经营,仍不得其解。甘肃敦煌艺术剧院院长、著名敦煌学者席臻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潜心探索10余年,独辟蹊径,于1991年底将25首古谱破译成功。吹尽狂沙始见金,千年“天书”的奥秘终于大白于天下。
席臻贯破译“天书”的秘诀,在于他始终坚持中华民族传统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美学原则。他认为:中国最早的艺术美学论著《乐记》中的“乐”字,就是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的总称。这种特征作为文化传统直到唐代。因此,解析《敦煌唐谱》,必须站在这种“三位一体”的高度,从整体上去把握它、认识它。古谱凡有曲名者都能歌,且都与敦煌遗书同名曲辞相配,亦都符合舞曲规律。这一新释,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同,被誉为“突破性的成果”。席臻贯新解译谱结构富于逻辑性,旋律流畅,古韵悠然,优美动听,文曲典雅而缠绵,武曲雄健而激越,堪与唐代诗歌、壁画相得益彰。
席臻贯新解译谱的成功,为沉睡了千年的《敦煌古乐》再现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使观众能真正聆听纯正的唐风唐韵,席臻贯率领剧院的同志们,开始了仿制唐乐器的艰苦创业。他从研究唐代音乐演变的历史入手,查阅了几十万字的文献史料,对照敦煌壁画中唐乐器的图案尺寸,在乐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先后仿制出能演奏的曲项琵琶、玉琵琶、棒型琵琶、五弦琵琶、梅花琵琶、方响、唐笙(竽)、磬、羯鼓、玉埙、玉笛、玉尺八箫、手鼓等唐代乐器。这些乐器无一件无出处,件件以精心的考证为依据,件件闪烁着唐文化绚丽的光彩。
《敦煌古乐》经过精心创造和排演,终于在第四届中国艺术节首场演出中和观众见面了。大幕拉开,满台静谧,只有那古谱中叮咚的琵琶声轻扣着观众的心扉。忽然,灯光通明,南唐画家周文矩所绘著名古画《合乐图》的盛况和盘托出,观众们仿佛置身于1000多年前唐代教场上,呼吸到那扑面而来的唐风唐韵。《敦煌古乐》共分4场。第一场展现了达官贵胄教场女伎竞演的情景,古色古香,雍容华贵。第二场展现了市井民众在丝绸之路上载歌载舞的情景,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第三场展现了边关将士醉卧沙场,披甲而眠,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情景,威严豪迈,气势逼人。第四场展现了佛门天国世界五色缤纷的景象,庄严肃穆,辉煌壮丽。人们惊叹于1000年前无名氏艺术家的高超技艺,折服于今人再现千年“天书”的气魄和智慧。
李瑞环、李铁映同志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敦煌古乐》的首场演出并接见全体演职人员,称赞他们演得很好,千古绝唱,功不可没。
演出结束了,舞台上缓缓推出一把轮椅,轮椅上坐着身患绝症的席臻贯。这位为敦煌古谱耗干了全部心血的艺术家,终于战胜了死神的威胁,亲眼一睹千古“天书”再现舞台这一盛况,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泪花。
《敦煌古乐》将以中华民族艺术史上的奇观载入史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