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科伊边界记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21
第6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科伊边界记实
本报记者陈特安
海湾战争结束3年了,科威特和伊拉克边界现状如何,举世关注。热情的主人仿佛猜透了记者的心理,给应邀访问科威特的中国记者团安排了科伊边界之行。
    生机重现
今夏一天早晨,晴空丽日。在主人陪同下,我们从科威特城驱车西行。公路像黑色的缎带铺向无际的天边,两旁广袤的荒漠上,偶尔可见被炸坏的油桶、加油站、绵延弯曲的输油管、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油湖”以及标有“雷区,小心”字样的红色告示牌。所有这些仿若一座沙漠博物馆,时刻提醒人们:莫忘战争的祸害。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杀机过后萌发生机。油井大火的扑灭、“油湖”和战争废墟的清理以及战后的重建,已大大改变了这片沙漠的面貌。据主人介绍,这里的沙漠与撒哈拉大沙漠纯沙一片不尽相同,实际上是因缺水而形成的荒漠,如有水就能长出植物。听说此前也已下过几场瓢泼大雨。雨水的滋润已使荒漠里生命力旺盛的骆驼草等植物冲破油污、烟尘的阻压而萌生,取代了被烧焦的草木。那一丛一丛的骆驼草略略透出了绿意,那不时可见的牧人和羊群、骆驼更令人感到生命的气息。荒漠已重现了生机。
    戒备森严
科伊边界戒备森严,是一般人难以到达的禁区。我们的汽车先西后北地奔驰在高速公路上,有“联合国”字样的车辆不时跃入眼帘。从科威特城到西北科伊边界约119公里,我们先后经过两道科威特国民卫队哨卡的检查,才于当地时间上午11时许来到最后一道哨卡——联合国军事观察员的哨卡,科伊边界已在视线之内。联合国部署在这里的一个营(600人左右)——来自孟加拉国的军事观察员已经到位。陪同我们前来参观的科威特新闻部官员把证件递给了哨兵,但并未放行,据说因未事先同军事观察员部队方面联系妥当。随后,来了一位联络官。他一知道我们是来自中国的记者,就高兴地说:“孟中两国是友好的邻邦。”他还告诉记者,近日有15位来自中国的军事观察员也已进驻科伊边界。在他的热情帮助下,很快就联系就绪,放行了。
    106块界碑
领我们参观边界的是科伊边界联合国军事观察员新闻官泰勒少校。他开着车领我们到科伊边界西北端的尽头,知名的乌姆盖斯尔港就坐落于此。这里的港湾与海湾相通,有座大桥飞架港湾南北。我们正要举步迈上大桥北行,想一览海湾海天之色。泰勒少校见状急忙告诉我们:“请务必在10米之内止步,否则就等于擅自闯入伊拉克领土,难保不会有遭到枪击的危险。”
接着,泰勒少校把我们带到桥西边10米开外的地方,指着由北向南延伸而去蔚为壮观的一条壕沟和一堵沙墙说:这就是联合国伊科边界划分委员会划定、由联合国一项决议认可的科伊边界线北端的起点,壕沟的东边是科威特领土,西边是伊拉克领土。科伊边界从这里一直延伸到西南部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三国边界的交汇点,全长207公里。自海湾战争结束以来,联合国派驻科威特的数百名观察员一直在监视着科伊边境非军事区(科境内纵深5公里,伊境内纵深10公里)的情况。
据介绍,按照这条边界线,伊拉克得到了乌姆盖斯尔港的出海口;科威特则得到了鲁特加油田的11个油井和萨夫万周围地区的一些农场。泰勒少校指着一大片平整好了的土地说,以前有400户伊拉克家庭生活在这里,他们起初不愿离开自己的土地。联合国要求用人道的解决办法,而不是用暴力方法。于是,科威特决定给以财政补偿,伊拉克居民也就较快如期迁徙了。泰勒少校脸上现出满意的神情说:“伊科双方都比较合作,伊拉克老百姓于今年2月底就都迁到伊拉克一边去了,没有发生任何事件。科威特已在这207公里的边界上竖起了106块界碑。”
    “这里静悄悄”
据说,在科伊边界偶尔可闻子夜枪声,说是伊拉克士兵不慎走火。但一位联合国士兵介绍边界现状时说:“这里昼夜还是显得那么宁静。我在这里还从未听到任何枪声,也从未见到科伊双方的任何纠纷。”
“科伊边界是否平安无事?”记者问泰勒少校。
“这里静悄悄,迄今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种剑拔弩张”,这位曾先后在黎巴嫩、戈兰高地联合国维和部队服务过的、来自尼日利亚的少校军官脱口而出,“这里还没有发生过任何大的麻烦和问题,科伊双方同联合国都相当合作,边界气氛比较平和。原因主要是,老百姓都企盼安定。”
告别科伊边界之前,我纵目四周,4年前血染黄沙的战场如今已是一片静谧,作为生命象征的绿色正在边界两边延伸……这一派和平、恬静的景象令人想起中国人笃行的一句古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我想,经历战争浩劫的科伊边界两边人民更深知和平相处、睦邻友好的可贵。(附图片)图为有“科威特象征”之称的科威特大塔。本报记者陈特安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