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禹城看养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22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禹城看养牛
朱殿封
走进山东省禹城市,你会看到很多令你咋舌的景象:安仁乡农民于宝利,把黄牛搬进正房住,给牛安装了纱门、纱窗、电灯、电风扇。
在禹城,致富的途径也与别的地方不一样:窦王村农民韩来庄给买牛户牵牛收取劳务费,一年“牵”出个万元户。
在禹城,你看到的,与牛有关;你听到的,也与牛有关,养牛,成了禹城一大经济景观。
    一
80年代后期,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禹城市农业生产出现高产低效的趋势。农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这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禹城人民面前。
面对现状,市委市政府看到,单纯依靠粮棉增效益的路子,日显狭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一切经济工作的“牛鼻子”。而禹城发展农村经济的“牛鼻子”就长在牛身上。
禹城有条件大力发展养牛业。全市有10万亩荒洼地,草资源丰富;农业每年生产十几亿公斤农作物秸秆,充分利用,可顶50个中型天然草场。
当地农民有养牛传统和习惯,这里是鲁西黄牛产地,省种牛场从60年代初就设立于此,中科院、农科院、北农大和省农科院等科研部门,都在此设有科研基地,专家、教授们经年或经常在这里从事课题研究,为本市发展养牛提供了科技优势。
经过反复研究,1987年,市委市政府终于作出决定,大力发展以养牛为重点的畜牧业生产,将养牛为种田转变为养牛为赚钱。到去年,全市黄牛存栏15.2万头,出栏5万头,户均1.7头,户均占有量居全省第一位,畜牧业总产值2.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1.6%。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禹城“农牧结合”是走向大农业的重要一步。
    二
在养牛过程中一些新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千家万户养牛,饲养数量小,重饲养,不重育肥,肉牛饲养不计成本,经济效益较低。有些农民想多养,又怕销售难。养牛的路到底该怎么走?禹城市在实践中闯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的路子:分户繁殖,规模育肥,公司收购,组织服务。
分户繁殖。农户饲养母牛一般比较精心,于是便让农户担当起繁殖幼牛、培植牛源的任务。所繁殖幼牛生长五六个月后进入缓慢生长期,这时,由育肥场按质收购再行育肥。一头幼牛价值一二千元,农民至少可得利一半,比全程育肥合算。目前,全市基础母牛达到8万多头,成为全市饲养育肥牛的主要牛源。
规模育肥。育肥场收购农户繁育的半岁左右的幼牛,或现金收买,或“定价计息,出栏付款”,将幼牛集中,采取科学饲养手段进行集中催肥,两三个月后出栏,加快了育肥期,从而改变并提高了肉质,提高了卫生标准,增强了出口能力,提高了效益。到今年,全市已建起年出栏肉牛百头以上的育肥场30处,其中出栏500头以上的11处,1000头以上的4处,还发展年出栏肉牛20头以上或存栏可繁母牛5头以上的养牛专业户900多户。
公司收购。发展养牛业必须有一条畅通的加工销售渠道。1992年,市里与马来西亚合资建起了年加工3万头肉牛的鲁禹食品有限公司,配套建起了存量500吨的冷库。公司与育肥场、户签订供购合同,公司为养牛场、户提供一定的养牛资金,规定出最低保护价。当牛的价格高于保护价时,收购随行就市。育肥场、户如不能按期交售肉牛,缺一头罚100元,提供的资金到期还款,超期交滞纳金。为农民养牛提供了一个较稳定的销售市场。
    三 多养牛,养好牛,快速育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科学饲养是关键。
禹城市刚开始饲养的是使役型的当地土杂牛或鲁西黄牛,土杂牛体形小,生长慢,出肉少,饲养两年时间,土杂牛一般一头在400公斤左右,屠宰出肉率在45%左右,鲁西黄牛的出肉率也只在53%左右。
从1990年,市里在省畜牧局帮助下,先后购进了32头法国利木赞良种牛,建立起全省唯一的利木赞肉牛纯种繁育场,对本地牛进行改良。为了加快繁育速度,全市先后建立了40个冷冻精液人工配种技术推广站,推广冷配繁育技术。改良牛与原本地牛对比,肉质好、适口性强、出肉率高。出栏时间提前近一年,一头改良牛至少增值400元。
为了推广改良牛,市委市政府在袁营乡召开肉牛改良现场会;组织了肉牛改良巡回报告团,请省农科院的畜牧专家,地、市畜牧技术员到各乡镇巡回作报告,讲意义,讲技术,讲效益;请改良牛饲养户现身说法,全市有1.5万多人听了他们的报告。全市出现了争养改良肉牛的局面。今年,全市改良黄牛繁育冷配量4万头,占可繁母牛总量的50%,改良肉牛和鲁西黄牛饲养量占总饲养量的90%多。
同时,市里组织开发饲草资源,改变饲养技术和饲养习惯,在全市推广了青贮、氨化饲料喂养。养牛,成为禹城农民奔向小康的一条重要通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