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向贫困宣战的国际合作典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21
第7版(国际·体育)
专栏:

  向贫困宣战的国际合作典范
本报记者廖先旺
3355项目和3225项目的目标是帮助贫困农民脱离贫困,由于中国政府在项目的申请和实施上采取了严格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使两个项目的实施不仅获得了超出预料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这两个项目区都是在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治理以前,两个地区或由于是“三跑地”无法耕种并给黄河送去大量泥沙,或是由于风沙干旱而无基本的生存条件。当时,延安杏子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达93%,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高达1.48万吨/平方公里,年均降雨量465至548毫米,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中国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根据几十年的治理经验,采取“山顶戴帽子(种草和灌木),山腰系带子(农田、经济林),沟底穿鞋子(筑坝造田)”的科学方法治理收效显著。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由原来的11.9%提高到31.2%,据测算,已完成的项目治理措施,平均每年至少可拦蓄泥沙252万吨,由于梯田可以蓄一定量的水,从而可调节径流580万立方米,分别占该流域泥沙总量的12.3%和径流总量的8.7%。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视察了安塞县坊塌村时,曾指出:“这里的山是绿的,水是清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黄土高原的希望。”可以设想,如果全部的黄土高原都能照此治理,黄河变清便不会是梦想。
甘肃景泰川地区原来干旱少雨,水贵如油,风沙不断,“天上无鸟飞,地上无草生”。经过引黄灌溉治理以后,生态环境和局部小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腾格里沙漠南缘已营造了40—60米宽的防风固沙林带,在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项目区内的大部分地方已建成主副林带,从而将一片荒滩地改造成能适宜人居住的地方,使景泰、古浪两县干旱山区的近17858户得以移居于此,从而可以将山区大片坡地退耕还林。全部援助项目完工后,营造的4411.2公顷防护林将使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1%;由于森林发挥防风固沙作用,将大大改善该地区的气候环境。据景泰川灌区一期工程的测算,灌区建成后,年平均气温提高0.4摄氏度,年降水量增加3.8毫米,相对湿度由46%增加到48%,平均风速由3.7米/秒降低到2.4米/秒,8级以上大风天数由29天/年降低到14.3天/年,沙暴天数由21.5天/年减少到14.3天/年,年蒸发量由3309.7毫米降低到2204.5毫米。待整个灌区的林木长成以后,小气候还会有较多的改善。
事实说明,中国政府在开展与国际组织合作以帮助解决中国部分地区的贫困问题上是十分严肃认真的。正因如此,才使援助项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有些联合国官员明确指出,与中国合作取得的成效明显。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援助项目实施以后,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使受援地区得以走上自力更生、独立发展之路,因此,可以说这些国际援助项目起到了一个杠杆作用。    (下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