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也说写短文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22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征文

  也说写短文章
李庄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所载《把文章写得短些》(作者季音),我很有同感。读者和作者的这个矛盾,实在应该解决了。
报纸上长文章相当多,文章应该尽力写短,这是一个老题目。也许可以说,长期已然,于今为烈。
远在半个多世纪前,党在抗日根据地办的报纸,就一再发出写短文章的呼吁。其实当时的长文章,同现在的长文章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但是由于当时报纸篇幅小,抗日工作忙,读者仍然不时提出这个要求。报社采取不少措施,例如限制各种体裁文章的最多字数,规定记者每个月超过千字的通讯的篇数,按篇而不按字数计算稿酬,等等。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办法未能(也不可能)坚持下来。
没有读者喜欢看长文章,有的作者也未必喜欢写长文章。写短文章所以会成为一个“保留”呼吁,我看主要应该从文风,即思想上找原因。
刹长风,似乎要说两句话:一是内容决定形式,宜长可长,宜短必短;二是在言之有物、突出新意的前提下,尽全力精简、删短。
当前读者认为两种体裁文章比较长:一是某些通讯;二是某些论说(包括报纸评论、署名文章——论文、学习笔记、讲话,等等),对此要作分析。
我国读者爱读有头有尾、脉络清楚、背景明晰的通讯,对于那种“跳动”式的表现手法并不习惯。有的作者可能对此重视过当,或有其他误解,写通讯过分追求详尽、丰满,甚至增添枝蔓,渲染细节,结果拉长篇幅。至于“合理想象”,虚构情节,制造诱人骗人的长通讯,那就是另一种性质的问题了。目前很有一些好通讯,篇幅相当长,因其主题重大,内容扎实,论据充分,分析精当,受到读者欢迎。当然,就是这样的通讯,如能进一步字斟句酌,精心锤炼,读者会更喜欢。通讯由记者、通讯员写作,编辑裁剪修饰,报社主动权比较大,只要痛下决心,应该比较好办。
有新意、有创见的论说,即使长一些,读者也欢迎。有的缺少新观点,但有科学的新论据,能助人加深对某个问题的理解,读者也能接受。如果并此皆无,尽管题目很大,气势冲人,字字有根据,语语有出处,有时直接引用,有时换个说法(无非“人言树在庙前,我说庙在树后”之类),撰稿者虽然花了很大功夫,读者总看着像是一些文件和讲话的组织、拼凑。这类论说没有多大用处,似乎也谈不到有多大错误,但是它浪费版面,编者最伤脑筋,实在应该归入废稿一类。
杜绝鲁迅曾一再抨击的“陈言”,消灭屡禁不止的套话,有新意才说,无新意不说,可否认真一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