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华晶——“头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23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时代风采

  华晶——“头号”
本报记者费伟伟
    不能后退的堡垒
海湾战争,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湾战争是用硅芯片战胜了钢铁”。有专家这样说。
硅芯片是什么?硅芯片就是微电子技术。顾名思义,微电子就是使电子产品微型化,其核心就是集成电路技术——利用半导体技术、激光微细加工技术等先进方法,将计算机的存储器或处理器印制在计算机芯片——一块只有指甲盖那么大的硅芯片上,上面集成了数以万计晶体管。集成晶体管10万个以上的,就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这一以“微”著称的新技术,在今日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战场如此,商场亦如此。
今天的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信息的竞争。收集、处理、传输信息的现代技术,无不以集成电路为其神经中枢。据报道,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65%,与集成电路有关。因此,有人认为,计算机带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其影响不亚于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集成电路的水平、规模如何,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美国和西欧说,这是一个不能后退的堡垒。日本认为,控制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就等于控制了世界产业。谁把握了集成电路技术,就把握了21世纪。这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共识。中国也不能例外于世界潮流。
    中国微电子“头号”
1994年6月29日,无锡微电子工程在中国华晶集团公司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宋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专程从北京赶到无锡,为这一被李鹏总理称为“我国电子工业头号工程”的国家“七五”重点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剪彩。
从立项筹建到国家正式验收,历时整整11年的这一“头号工程”,在中国电子工业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
——投资规模第一,总投资10.43亿元;
——技术水平第一,工程的重点2微米、3微米MOS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代表了我国当前微电子工业大生产的最高水平,标志着我国集成电路生产已进入到“超大规模”的新阶段。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邹家华等,都亲临华晶视察过这一工程。
我国集成电路研究起步并不晚,第一块集成电路于1965年问世,比发明集成电路的美国仅晚六七年。然而,由于对集成电路的特点认识不足,一哄而上,80年代以前建的集成电路工厂,都是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没有一家达到工业化规模。
中国需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发展自己的微电子工业。无锡微电子工程就是总结这一历史教训后重新制定集成电路发展战略的产物。1983年,国家决定,将微电子工程放在已经投资2.76亿元建成一条彩电用集成电路生产线的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同时从四川抽调我国集成电路研究方面实力最强的电子部第24研究所的部分骨干到无锡建立分所,与江南厂联合;1989年,厂所正式合并,成立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从此走上了一条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多点石多成金
华晶微电子工程建成投产的2—3微米MOS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具有前道月投片量11600片,后道年封装2000万块电路的大生产能力,并且科研、设计开发、中试、大生产、应用开发等,环环配套。为我国在经济、科技方面保持一个大国的地位铺垫了一块坚实的基石。
然而,华晶技术引进合约中的产品大纲是1987年制订的。转眼便是6年过去了。对于集成度以每三年四倍的速度发展的集成电路来说,显然已是远远落伍。专家们认为,华晶微电子工程的全面建成投产,虽然使我国集成电路的工业生产水平和世界的差距大大缩短,然而综合生产技术水平目前仍然落后于国际水平约15年左右。
集成电路是一项“点石成金”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同时也正像人们比喻的那样,是“食金虫”。如日本、德国、韩国等国建设一条生产线的投资就达十数亿美元。我国集成电路工业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关键是要加强投入,包括一次投入和按集成电路发展的周期要求进行不断的投入。无锡微电子工程的成功也说明了这一点——国家继“六五”在这里投入2.76亿元引进一条彩电用集成电路生产线后,接着上投资10多亿元的微电子工程,从而使我国高起点跨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业化大生产的新台阶。
为了加快集成电路发展,1990年8月,我国有关部门提出了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集成电路专项工程计划”。1992年11月,以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为组长的“集成电路专项工程”领导小组正式成立。记者从国家计委证实,国家在下一轮投入中将继续把华晶作为重点。
“头号工程”,向我们展示了一条中国微电子工业腾飞的希望之路。(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