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何勇的治厂风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23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大潮人物

  何勇的治厂风格
川人
一年前,当国字号企业浙江永康拖拉机厂举步维艰的时候,年仅38岁的永康市委办公室主任何勇毅然上任,挑起了这副重担。
今天,这里已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今年头7个月,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实现利润1345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89%和108.7%。据全国手拖行业统计资料表明:其产值、销售收入列全国同行业第二,利润和出口创汇均居全国同行业首位。短短一年时间永康拖拉机厂翻了个个儿。
1993年6月,何勇出任四方集团公司总经理的消息在职工中传开来,烦躁不安的人有的欣喜,有的观望,更多的是保持沉默。
何勇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上任第一天便提出了32字治厂方针:“认清形势,正视困难;从严治厂,端正厂风;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深化改革,共闯难关”。紧接着,他又燃起了第二把火——从解决积压产品入手,率先在销售环节实行全额承包,将销售人员工资、奖金同他们的销售实绩挂钩,变“坐商”为“行商”。再接着,何勇顺乎民意地烧起了第三把火——狠抓现场管理、劳动纪律和节支降耗,建立独立核算的进出口公司,清理和回收外流资产……
三把火为沉寂的企业燃起了希望。
针对过去公司推诿扯皮成风的现象,何勇从强化制度建设入手,大胆提出了“说一不二”的办事原则。他反复强调:“治厂如治军、生产一线如战场前线,全厂上下必须通力合作,团结一心。”在干部使用上,何勇大胆起用能人,即使是对他有意见的人,也敢把他放在关键岗位上。
从前,产品的出口旺季从8月开始,今年却变了样。在第75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他们一枝独秀,成交额达515万美元。原来清淡的5月份也变红火了,500多台工农—12手拖销往国外,6月再攀台阶,出口手拖达1600多台。
面对超常规到来的出口旺季,何勇冷静地说:“国际市场瞬息万变,平时不注意练‘内功’,再好的机遇也抓不住。”
不久,发自孟加拉国、印尼、泰国、埃及、印度、马来西亚等地要货的传真件压到了何勇的案头,虽已无货可供,但有的汇来了“定金”。一位孟加拉国客商还亲赴四方集团要货。何勇丝毫不敢怠慢,他把“家”搬到了办公室,一个月下来,活生生地掉了几斤肉。由于充分挖潜加大生产批量,工厂三季度出口工农—12型手拖将在5000台以上。
在职工中,广为流传着一句话:“不能忘记职工的口袋”。作为企业的决策者,何勇心里始终惦记着全厂职工:为让职工中午吃好饭,厂里调整了作息时间;新铸工车间工人担心夏季酷热难当,有关部门限期安装好降温设备;职工个人生活有困难,何勇和其他干部一起到现场察看解决。今年年初,何勇在职代会上提出,确保今年职工收入比去年人均增加1000元。这个目标正在逐步达到。何勇感慨地说:“企业从困境中崛起,只完成了某个时期量的积累,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还有一段漫长的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