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他们用青春和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献给了西藏这块高天厚土,在高原人心中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风雪高原写伟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23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他们用青春和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献给了西藏这块高天厚土,在高原人心中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风雪高原写伟业
邹陈东
西藏和平解放43年来,共有600多名地方高校毕业生怀着“建设西藏,保卫西藏”的满腔热情奔赴“世界屋脊”,到部队建功立业。“八一”前夕,他们中的17位优秀代表受到成都军区的表彰。
号称“高原水果栽种之王”的胡常胜1991年8月从四川农学院毕业入伍,分配到驻藏某部农场任果树技术员。环顾农场的几十亩果园,只见果树被灌木杂草包围着,只有少数几棵树结果,且又密又小,最大的苹果不足一两重。胡常胜决定,他的事业就从治理这片果园开始。
胡常胜先是走访了附近的几个果园,了解高原果树种植的一般规律,又对几十亩苹果树修枝、上肥和灌水。西藏的冬天异常寒冷,凛冽的寒风把他的脸和手刮出道道血口子。他用胶布贴上手上的裂口,仍下死力气苦干。第二年4月,几十亩果树花繁叶茂,果实累累,一派喜人景象,他高兴得心里像开了花似的,一天往果园跑几趟。可是,到了5月上旬,他发现有几棵树上的苹果在往下掉,后来竟一片一片地掉;同时,许多果树的树干和叶子也变白了。他怀疑是棉铃虫和白粉病,就坚持用药。谁知病情照样蔓延。他索性把床铺搬到了果树园,白天夜晚坚持对果树进行观察。症结终于找到了!原来,西藏的5月是梅雨季节,白天打的农药,被大雨冲刷掉,害虫没被杀死。他想出了对策:使用内吸性农药,采取把药埋在树根下和在树上打药相结合的办法消灭病虫害。那几天,他不分昼夜呆在果园里,上药、埋药,病虫害终于得以控制,果子不再掉了。
秋天来了,苹果总产量从1991年的几百公斤增加到1万公斤,1993年又增加到3万余公斤。在进一步深入考察中,胡常胜发现,如果引进优良品种,搞苗圃,西藏的果业是大有发展前途的。他利用休假时间,回母校查阅资料,挑选种子。苗圃在建成后的第二年4月,嫩绿的果苗冒芽出土了。成都军区农技推广站领导们参观之后,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认为,在西藏特殊的气候条件下搞这么大的苗圃并搞得这么好,很不简单,还当即决定投资48000元,再搞一个10亩地的苗圃,3年时间全部完成。到那时,万里高原飘果香将不再是遥远的事了。
西藏民族学院毕业生张树森怀着“到西藏,就要干一番事业”的理想来到高原军营,却当了一名仓库勤务排长。面对仓库平凡的岗位,他曾一次次问自己:这就是向往已久的军营生活?这就是我这个热血男儿要干一番事业的地方?然而,被誉为“高原牦牛”的仓库战士们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他,他决心从这平凡的工作做起。
一次,仓库进行物资倒垛,要在20天的时间内把库存的几万吨军需物资重新堆码,并且清除原有的圆木、水泥、灰渣等。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劳动强度大,几天下来,战士中间出现了消极情绪。张树森深知,在这种情况下,干部的形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于是,他在工作中处处在前,指甲抓出血了,手、脚被砸得鲜血淋漓,但他仍然坚持在作业场和战士们一道干。战士们深受感动,终于提前两天完成了任务。张树森用自己的行动在战士们面前树起了学生官的形象。
面对战友们在灯光下开夜车学习的动人场面,四川师范学院毕业生王奉平流泪了。他想到自己是学师范的,应该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求知若渴的战友们。于是,他在团领导支持下办起了“军营夜校”。
为解决没有学习教材的困难,他写信给在万县师专任教的一位同学,请他寄来了《现代汉语》和《大学语文》。经过70多课时,他系统地讲完了语音、语法、词汇三大部分,突击解决了写错字、别字的问题。3年来,他先后为120余名官兵上过文化补习课,涉及语文、英语、政治三科,累计680余课时。在1992年军队院校招生考试中,由他辅导的战士及格率达90%,良好率达80%,总成绩和升学率名列西藏军区第二名。
在高原军营当“先生”的王奉平深切体会到:西藏边防确实有我们90年代知识分子的用武之地。他说:“我坚信,随着我们这些接班人的加入,钢铁的边防将更加牢固,我们报效祖国的良好愿望一定会在我们扎扎实实的奉献和工作中得到实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