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向着前途的询问和企盼——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当代中学生的心灵独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23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向着前途的询问和企盼——
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
——当代中学生的心灵独白
川夫
市场、市场经济成为今天我们生活中要面对的重要现实之后,处于青春花季的中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关注。面对市场,今天的中学生到底应当充当一个什么角色?具有怎样的意识?金大陆等一批关注当代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青年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在他们组织的“向着前途的询问和企盼——当代中学生的心灵独白”的讨论中,倾听了中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点评和引导。
    中学生的观察与思考
中学生A:现在,赚大钱的不少,花大钱的也有许多,议大钱的就更多了,那儿似乎是大人的世界。然而,学校早已不是封闭的城堡。在尝试赚钱的同时,中学生也习惯了花钱,平静地面对一张张大面额的纸币,不再大惊小怪,不再欣喜若狂。于是,有了种种的议论:一个人好不容易来到这个世界上,岂能让旁人之言束缚自己的一生?做人不能太累!我也认为,作为中学生,学习是生活的主流,但并不是没有支流。去闯荡一下社会,将会拥有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培养了自我生存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中学生B:现在,人们似乎现实了很多,毫无意义的虚名是不能填饱肚子的。于是,有人开始怀疑知识到底有什么用?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中学生也开始思考这一问题。结果,有些中学生辍学了,他们摆起了小摊,进而就有人尝到了赚钱的甜头。像我的一个同学,中学没念几天就开了个小发廊,没想到这几年竟然红火起来。唉!看到这种事还能让我说什么呢?也许真的是“人往高处走”吧!毕竟“知识贬值”了。最先“赶海”的恐怕还是老师。学校里兴建的体育施设,率先向社会收费开放。这一类举措不仅为体育馆积累了资金,也开了老师和学校“经商”的先例。不过,老师们终究还是作了大半辈子“师表”,没有勇气“拆掉”校园的围墙,但是学生们的心早已不再在这“围城”内了。能保持良好的学习成绩而又收入颇丰的“学生大款”,已日益成为校园的新星。
中学生C:我认为,社会最昂贵的商品是“知识”。读书成材是中学生走向辉煌的大前提。对一个人来说只有知识是买不到,也是夺不走的。
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明日中国的发展,正取决于我们的发展方向。何况市场需要科技,市场需要文化,市场经济需要人具有很高的水平和素养。那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人,正是最有才学的人。中学生不好好利用这宝贵的时间,进行正规的系统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将来拿什么服务社会?拿什么立足人生?
    要走向市场,先要回到课堂
田杰(广东省深圳市团校副教授):在中国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发育尚不完善,社会经济生活处于一种调整过程中的某种失序状态时,成人社会中兴起的经商热、下海潮便不能不对这些刚刚进入成熟年龄的中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市场的迷宫中,中学生有的艰难地寻觅到了自己要得到和应该得到的东西,有的失去了不该失去的,而其中最可宝贵的是人生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
我的观点是,学生要走向市场,首先是要回到课堂;学校要适应市场,就不能拆除校园围墙。学生和学校远离市场自然不可取,但学生和学校都直接融入市场同样行不通。各自不同的角色决定了各自所处的不同位置和应保持的距离。因此,我们的教育在培养起中学生的市场意识时,切不可以一种变相的商业精神来取代它。
    把握今天,迎接挑战
金东(共青团中央学校部部长):面对市场经济,今天的中学生应该做好什么准备呢?我以为集中到一点就是为将来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肩负起实现我国战略发展目标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是思想基础。要努力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步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科学方法,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其次是知识基础。市场经济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而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必须把今后赖以发展的基础知识打牢固,同时还要注意了解新知识、新领域,努力做到基础扎实、广览博学。
还有就是能力基础。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动手、勇于创新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与人交往、语言文字等多方面的能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同学们提供了施展才干的舞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责无旁贷地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把握住今天,去迎接挑战。 
编后:世纪之交已进入倒计时。屈指算来,进入新世纪时最风华正茂的正是当今的中学生。置身在缤纷的改革年代,90年代的中学生正在迅速成长。然而,向着前途、向着未来,他们对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尚不了解,或感到困惑。比如,对“怎样做子女”、“怎样对待课外阅读”、“如何认识市场和市场经济”等问题。他们向父母、老师及社会不断地发出询问,寄予企盼。本版已连续三期刊发了部分中学生的“心灵独白”,以及专家、学者的评述文章,旨在真实地反映当代中学生的心声和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让全社会的人都来关心和帮助他们,使之能健康成长,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关注中学生这一跨世纪的青年群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