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读书消夏》读后——与向贤彪同志商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23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读书消夏》读后
——与向贤彪同志商榷
郭庆仕
我也有向贤彪同志同样的爱好,即喜欢读书报,一天不看书报似乎生活中缺了点什么,白天忙没时间看,晚上一定要补上,就是盛夏酷暑也不中断。8月9日晚读当天的《人民日报》第12版向贤彪同志《读书消夏》题目就很吸引人,文中介绍的经验确实可取,作者的读书精神值得学习。文章末段谈到作者的体验和感受,不仅在哲理上给人以启迪,而且在语言上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消夏的夜晚能读到这样的文章实是一种快意。
在享受和快意之余,有一点史实想在这里同向贤彪同志商榷。
《读书消夏》文在介绍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以谪罪之身到哪儿就爱上哪儿,他那热爱伟大祖国秀丽山川的情怀,使他从来不以己悲,“无往而不乐”的旷达境界,也给人以教益。但说苏东坡“被贬到更为荒蛮、瘴疠遍地的海南时,他依然高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就值得探究了。《食荔枝》全诗为:“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该诗作于1096年即绍圣3年,时作者仍被贬谪在惠州;罗浮山位于广东增城博罗两县境内,显然该诗所赞颂的是广东省的大陆部分,具体就是惠州一带,而不是天涯海角的海南。苏轼对海南的赞颂是“客来有美载,果熟多幽欣。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鴃舌尚可学,化为黎母民。”他爱上了海南,想学黎族作一名海南的黎民百姓。黎母乃海南一山名。苏东坡在离开海南时,仍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