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敕勒川上的阴云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24
第2版(经济)
专栏:

  敕勒川上的阴云
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孙斌斌
当我国对药品的管理走向规范化时,在内蒙古小镇美岱召,却冒出了个“敕勒川药材市场”。
1992年10月24日,美岱召敕勒川药材市场正式开业。不到两个月,当地旗政府召集的有关部门现场办公会就认定:“敕勒川药材市场路子是走开了,但也走歪了。”如今快两年了,这里的情形又如何呢?
7月中旬,在这个药的世界里,记者悄悄按下了手中的“快门”。
镜头一:河套曹氏药行。记者问承包药行的中年汉子:“你经营药品是否有‘两证一照’?”,他显然有些装糊涂:“乡政府说过给办,钱也收了,可一直没给证。不过我们整个药市有一个统一的证,是省里发的,叫4级批发部,证由乡政府拿着呢。”
国家明确规定,集体、私营企业和个体商户一律不准经营药品批发业务,而中药材以外的其它药品也不得进入城乡集贸市场。然而据了解:敕勒川药材市场经营中草药者13家,经营中西成药者144家。到今年6月7日,157家中还没有一个按程序领取有关证件和执照的。
镜头二:邮电鸿雁药店。记者碰见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他的挎包里装着刚刚在这里购买的“乙酰螺旋霉素”。他说:“我是个体医生,经常到这里来买药,你看这药,才64元一条,比外面国营店要便宜二三十元呢。”我们顺手拿一包感冒通,问药店的伙计怎么卖,回答是:一包四角三。医药局的同志插话了:“这种药成本价就要1块钱,根本不可能有四角三分一包的感冒通。”问老板药是从哪儿进的?老板支支吾吾:“是从厂家进的。”“进货时你检查不检查?”“不检查。市场里有人管,我们交了钱的。”
我们找到市场管理办公室。可惜人没在。不过,记者从其他途径了解到,这个管理办还真的被赋予了不少权力,但是事实上只管收钱,根本不管质量问题,当然,它想管也管不了。
镜头三:蒙西药第二经销处。医药局的同志一眼就发现货架上的剧毒药品硫酸阿托品针剂。这是一种心脏病急救药,一般药店不许出售。记者转到店铺后厢,一条两米来宽的窄弄,既是老板伙计起居的地方,也是各种药品存储的仓库。几箱青霉素钠注射液直接堆放在地上,有的甚至还倒置。这样的条件,防潮无从谈起,好药也要变质的。
记者发现,这里的药店普遍仓储条件差,经营人员绝大多数不懂药学知识,有时他们自己卖了假药也不知道,一些国家明令禁止的剧毒药品,在这里与其它药品混放在一起任意出售。人们抱怨:这里买的药,吃多少也治不了病。
敕勒川药市所在的土默特右旗,是内蒙古第一家成立旗级医药管理局的地方。然而,当医药管理局指出,化学药品和中成药不能引入集贸市场非法经营时,政府的一些领导却说:市场初开,难免有些问题,你们可以去管理,不合法你们给变通一下,变为合法。而当医药局按照规定进行管理时,有人又认为他们是市场发展的绊脚石,声明若再这样就撤了他们。由于地方领导层意见有分歧,致使有关部门组成的治理整顿小组进入市场工作时,遭到一些违法经营者的围攻和谩骂。
好药能够治病,假药也能致命。药品是特殊的商品,绝不可放任自流。对药品生产、经营、批发、零售和使用必须实行严格的管理,这是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科学总结,任何违背客观规律、超越法律束缚对待药品的做法,都必将付出血的代价。
敕勒川上的阴云何时能够消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