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经济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2-04
第5版(理论)
专栏:

  编者按:提高经济效益是经济工作的中心问题。只有把经济工作的重点真正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认真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才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了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从今天起,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组委会与人民日报理论部开辟“经济效益论坛”,欢迎各界踊跃赐稿,就如何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经济发展
石军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关于加快经济发展的论述最多,内容最丰富,其中,一个突出思想就是强调要在提高经济效益前提下加快经济发展。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指出:“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他还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他在听取关于“六五”计划汇报时指出,“要重视提高经济效益,不要片面追求产值、产量的增长”。他在两次听取经济情况汇报时都强调“产品不能只讲数量,首先要讲质量。要打开出口销路,关键是提高产品质量……否则,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就不可能,总有一天要萎缩下去”。“工业生产特别是出口产品的生产,中心是提高质量,把质量摆到第一位”。
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是有条件、有前提、有基本要求的。这些条件、前提、要求就是效益、质量、外向型和保持稳定协调发展,即我们通常讲的广义上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在考虑加快经济发展时,必须把根本出发点放在提高经济效益上,“要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当前,我国的经济工作离邓小平同志的上述要求,还差距甚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效益仍然比较低下。近几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率一直在10%以上,高的年份达到20%以上,而亏损面和亏损额却在不断上升。1993年前11个月,产品销售率、资金利税率、成本利润率、流动资金周转次数等四项主要效益指标,均低于“七五”水平。速度高、效益低的状况表明,我国工业仍未改变资源高效动员、低效使用的粗放经营局面。二是产品质量提高幅度不大。我们尽管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了不少功夫,但收效甚微。不仅许多产品的档次和水平没有上去,而且粗制滥造产品屡禁不止,更为严重的是假冒伪劣产品尤其是坑国害民的假药品、假农药、假化肥事件时有发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最终要反映在它所生产的物质产品上;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也直接依靠它所生产的产品来获得。没有高质量的产品,靠什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凭什么去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三是出口创汇增长不尽人意。据统计,1993年前11个月,全国进出口总额比1992年同期增长16.5%,其中进口总额增长27.8%,而出口总额仅增长6.2%,两者相差20多个百分点。我们应当肯定,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但也不能忽视发展外向型经济尤其是扩大出口创汇中存在的问题。出口创汇上不去,就会反过来制约扩大开放。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中的经济效益——出口创汇。这一点,邓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就指出过。他说,“我们特区的经济从内向转到外向,现在还是刚起步,所以能出口的好的产品还不多。只要深圳没有做到这一步,它的关就还没有过,还不能证明它的发展是健康的”。当然,时至今日,深圳乃至许多沿海地区不能还说没有过关,但就大多数地方和企业而言,仍然还没有过关,至少是还没有很好过关。四是经济结构尚不合理。经济结构失衡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是多年来影响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症结。尽管我们不断进行调整,但仍然没有摆脱结构失衡的困扰和影响。现在看,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仍然相当严重,并且某些方面还呈现日趋恶化态势。主要表现是:基础设施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明显短腿;基础工业严重滞后于加工工业;加工工业内部,长线过长,短线过短;企业专业化、社会化生产水平低等等。据调查,近几年电力供应只能满足需要量的80%左右,铁路运输满足率只有60%,有些主要限制口仅为1/3。针对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邓小平同志早在1982年与国家计委负责同志谈话时就指出,“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能源、交通是重点,农业也是重点”。同时指出:“真想搞建设,就要搞点骨干项目,没有骨干项目不行……,宁可压缩地方上的项目,特别是一般性的加工工业项目”。1986年12月,他又强调“我们只能走这条路”。现在看来,我们更应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
怎样才能提高经济效益?除了深化改革,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关于这一点,邓小平同志是有一系列论述的。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以全新的视角,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做了高度理论概括。他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因为邓小平同志对当代科学技术巨大作用的深刻认识,所以他反复强调,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上述思想,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应当清醒地看到,推进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宏大工程,需要我们作出艰苦、长期的努力。当前,应进一步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科学技术要把促进经济建设、提高经济效益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加强科工、科农、科贸的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要重视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通过改进和发展生产技术,优化增量资产配置,提高存量资产的经济效益。
第二,高度重视教育尤其是在职职工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我们在肯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从目前看,邓小平同志曾经批评过的许多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好,有的甚至不断恶化。如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有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可以花大钱不断更新轿车,而没有保证教师的基本工资;再如在职职工的培训,搞形式、走过场的现象相当突出,致使许多企业职工的素质相对下降,等等。因而,我们应当牢记邓小平同志“教育要狠狠抓一下”的指示,下大力气、花大本钱,扎扎实实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尽快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第三,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走出一条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新路子。近几年,我们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领域不断拓宽,但对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和吸收工作重视不够。许多设备甚至先进设备,花大钱买进来,却没有进行消化、吸收,有的甚至迟迟派不上用场;许多先进管理经验引入国内,真正学到手的不多,有的束之高阁,一放了之。这一倾向应尽速纠正。今后在引进时,一定要进行科学论证,正确选择,既要考虑先进性,更要注意适用性;要切实把引进与消化、吸收紧密结合起来,善于把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总之,提高经济效益,是事关能否增强综合国力,能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能否增加经济发展后劲的一个关键问题,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要切实纠正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坚定不移地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路子,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