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关于传统文化研究的几点建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24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

  关于传统文化研究的几点建议
张岂之
近若干年来,学术界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绩:出版了一些有学术价值的专著,教学科研人才的培养也颇有成效。一些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性和普及性杂志受到读者们的欢迎。至于各种宣传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介绍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爱国主义,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不过,从学术观点看,有几个问题似乎有必要提出来进行研究。首先是提高传统文化研究的质量,也就是研究中的科学性问题。举例来说,关于《周易》的研究,特别是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的《易传》部分的释文陆续发表以后,学者们关于帛书《周易》的研究逐渐深化,由此提出了一些新课题,如帛书《周易》与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关系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必将丰富中国学术思想史,使得我们对于古老的“变易”之学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这个例子看科学性,说明严肃的研究需要占有新资料,对它作出准确的理解和说明,这就要付出辛勤的持续不断的精神劳动,而研究的结论又必须是从对于资料的认真分析中得出的。
不过,我们还看到另一种情况:有些关于论述《周易》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并没有经过精心的研究,任意引申附会,向读者宣扬宿命论、封建迷信等等。这样的出版物既不是研究性著作,也不是严肃的普及性读物,只是某些人赚钱发财的工具。针对以上情况,今天强调传统文化研究中的科学性是十分必要的。宣传媒体向读者推荐具有科学性精品的同时,对于劣品要进行有分析有说服力的评论,这是传统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坚持研究的科学性,才能区别传统文化中的珍品和劣质,才能克服主观随意性。
传统文化研究中的具体性和综合性也值得注意。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构成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其中有系统的思想理论被称为观念文化,它是其他文化构成部分的理论基础,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于其他文化构成之中,但是它不能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全貌。例如,中国古典哲学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天人之学(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变易之学(中国古代辩证思维);会通之学(对中外各家学说的融会和吸收改造),这些渗透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很明显,人们如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内容,当然需要研究中国古典哲学。但古典哲学并不等于中国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研究,除去哲学,还要研究宗教、历史文物(内容极为丰富,含器物、艺术品、古建筑、陵墓、古代服饰等)、制度文化、科技文化等等。
传统文化是前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外延广大。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使人们得以窥其全貌,需要有各方面专家的团结合作,使多种学科和专业知识作为研究的向导。同时,在关于传统文化研究人才的培养问题上,也要注意多种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其中考古学知识不可或缺。由于考古事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这些是历史的直接见证,是前人创造出的具体文化成果。从文化学和文化史的角度看,学者们对考古成果进行研究,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并与文献资料相印证,这样,才有可能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新成果。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介绍和宣传,要注重其具体性和综合性,应将理论的分析和说明与具体材料相结合,这样,人们才更加易于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和他亲近,以便受到教益。如果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只是理论性的,或者单纯从文化学的定义出发,过多的定义和名词术语,过多的理论观点,这些就会使人们觉得传统文化艰涩难懂,仿佛一个板着面孔的人,别人很难和他接近。因此,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宣传中的具体性和综合性,是完全必要的。
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现实性问题。毫无疑问,无论是做研究,或做普及性宣传,其目的都是为了今天和明天服务,不是为古而古,于是从这里便引出一个大家熟知的讨论课题,即: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如何?简洁的表述就是“古为今用”。这一提法在“文革”期间曾经被曲解,暂且不论。今天正确地加以理解,用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的思想资料,以此规定“古为今用”的内涵,我们是要加以坚持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也就是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法制的贯彻执行,以及改革开放的所有具体工作,要取得成果,都有一个提高人的素质的问题。这对于跨世纪人才,即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更加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所指出的:“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这段话说得极为深刻,可见提高全民、特别是青年的素质,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为此,优秀传统文化应当作为有益的思想资料之一。
优秀传统文化所阐明的人生价值观(为国为民,道义为先)、伦理道德观(如仁、义、礼、智、信)、生死观(如“生有轻于鸿毛,死有重于泰山”等)、生活观(勤俭治家等),以及关于人与自然、人际关系、审美观点等等,其中都有值得继承发扬之处。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善于应用,而又能根据时代的要求对它们加以改造和发展,这些对于提高人的素质必将起积极作用。
我国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迈进。现代化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必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发扬,而其劣质会被冲刷而淘汰。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对以往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创造。因此,人们头脑里传统文化的精粹积累得越多,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必然会随之加强。这就表明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现实性。
总之,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是学术界和思想理论界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是为了推进这项工作,使它收到更好的社会效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