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让黄梅戏艺术青春常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24
第12版(副刊)
专栏:文化广场

  让黄梅戏艺术青春常驻
皖文
5月和风吹拂的季节,江淮大地又一次兴起了黄梅戏热潮。中宣部文艺局、中国剧协和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全国黄梅戏艺术研讨会”在安徽召开。与会者研究了黄梅戏的历史和现状,为黄梅戏的未来出谋划策。
黄梅戏只有100多年历史,但建国后发展迅速。以《天仙配》为代表的剧目,以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为代表的演员,使黄梅戏由草台班子登上了大雅之堂,并迅速红遍大江南北,造成了五六十年代黄梅戏的一度辉煌。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剧目,以马兰、黄新德为代表的演员,在90年代创造了“梅开二度”的辉煌。如今黄梅戏已成为全国最有影响、最有生命力的戏曲剧种之一,拥有广大的观众群。
黄梅戏来自民间,通俗易懂。它在内容上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理想、审美情趣紧相依傍。在形式上具有吴楚文化、通俗文化和青春文化的基质。它淳朴而美丽,柔美而热情。它没有严格固定的程式,传统的因袭比较少。由于这些特点,使黄梅戏具有了自身发展的条件和优势:一是它贴近现实生活,与普通群众的脉搏息息相通,容易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二是它好听好看,雅俗共赏,能激起各阶层人的欣赏激情;三是它没有繁琐的程式,易懂易学,便于广泛流传;四是它没有传统的负担和限制,便于吸收其他戏曲和其他艺术形式的长处,在改革中求得发展;五是它便于与影视等现代传媒结合,能以新的形式生存发展于当代社会。
黄梅戏的优势背后也存在着局限性。由于历史短暂,它的文化积淀不够丰厚,表现手段也比较单调。轻快有余,厚重不足;清纯有余,丰富不足。在表现重大历史题材、深刻人生哲理时,常常缺乏手段,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黄梅戏艺术已经具有广泛的影响,有众多的剧团,有培养后继人才的学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已经形成了优秀的演员队伍和剧目、音乐创作队伍,为“梅开三度”创造了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则要认识到导演力量薄弱,剧本创作队伍虽有一定实力但缺乏大手笔,舞美力量更为薄弱。更为严峻的是,黄梅戏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面临电视等新型传媒和通俗娱乐样式的强烈冲击,舞台剧票房下降,流传区域萎缩,剧团生存困难。
面对整个戏曲的困境,黄梅戏艺术要生存和发展,在近年内创造“三度辉煌”,并为下个世纪的发展奠定基础,只能在改革中寻找出路。首先是观念要变革。应充分优化黄梅戏的个性,强化黄梅戏的优势,并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走入千家万户。黄梅戏的艺术生产既要保留、整理、完善传统的优秀剧目,作为艺术成果存留和展示;又要放手进行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生产,还要集中一定力量,进行高品位的艺术精品的生产。
黄梅戏艺术本身要改革出新。要充分利用黄梅戏改革余地大、可塑性强的优势,借鉴其他剧种、其他艺术门类的长处,乃至借鉴现代流行艺术的“包装”手段,使黄梅戏更加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生活节奏。同时,更要注意在内容上把握时代生活。黄梅戏管理经营体制也要改革。剧团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单纯依靠政府投入,要适应市场机制,使其具有内在的生命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