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科技壮国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25
第1版(要闻)
专栏:迎科技大会展世纪宏图

  科技壮国力
本报记者贾西平
我国学者新近完成的一项综合国力研究报告显示:在与几个主要国家的比较中,中国有17项指标居第一位,有21项指标居第二位,在一些重大工业和科技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考察国力既要看高技术,也要看基础产业。钢铁是材料的基础,石油是能源化工的基础,船舶是国际海运的基础。那么就让我们选择这几个产业部门,窥视一下科技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吧!  
  组织科技战役钢铁巨人由“大”向“强”
在如今已发黄的报纸上,依然可见1958年的口号:“钢铁元帅升帐”,“全民大炼钢铁”“为1070万吨钢而奋斗”……
全民大炼钢铁的结果,不但没有使我国的钢产量从594万吨上升到口号中提的1070万吨,而且酿成了一场众所周知的灾难!
今天,我国的钢产量已突破900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钢材居世界第三位,生铁雄踞首位。一些为新中国钢铁事业奋斗了一生的“老钢铁”们对此感慨地说:“离开了科学技术,就不会有今天。”
连续十几年大规模的新建和改造,使我国钢铁工业装备面貌焕然一新。武钢一米七轧机系统、鞍钢三炼钢系统、首钢高炉系统达到了80年代国际技术水平。宝钢和天津无缝钢管厂成为国际一流的大型现代化企业。
钢铁工业突出的特点是复杂、庞大,使用的往往不是一二项技术,而是一个密集的技术群。对此精心组织科技兵团,进行科技战役就显得十分必要。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武钢一米七轧机系统新技术开发与创新,可称为一次成功的科技战役。一米七轧机是国家为实现热轧带钢板、冷轧薄板、冷轧硅钢板的国产化,花40多亿元巨资从日本和德国引进的。由于不是整套引进,只在原厂新增了一个后工序,这样一来,前工序和生产条件与一米七轧机要求不适应;备品备件、材料供应与一米七轧机不适应。于是,冶金部以武钢为中心联合武汉钢铁研究院等5个单位组成攻关队伍,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技术开发与创新活动。这场战役历时10年,共开发新技术197项,其中47项达国际先进水平,用不到7年时间还清了国家贷款,还创造经济收入21亿元。一米七轧机的改造成功,从整体上把我国钢铁工业的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为打更大的技术引进战役积累了经验。
迄今为止,最大的科技战役可称宝钢。这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钢铁企业的引进,实质上是世界最新科技注入我国钢铁工业的过程。把宝钢一期工程与二期工程进行比较,出现两个不同的88%,即一期工程引进量为88%,二期工程的高炉系统设备国产化占88%。据了解,即将动工的三期工程将以国内为主制造设备,少量引进单机和小成套设备。可以想象,在宝钢的背后,全国有多么大一个科技兵团在作战!
据统计,仅1992年宝钢就针对生产实际问题立项695个,对外合作立项186个。不断的技术创新使宝钢保持了90年代国际一流的水平。科技进步对宝钢的贡献率超过60%。这个只有2万多名职工的企业,去年产钢730万吨,雄踞全国经济效益最佳之首。
近年来,冶金工业部创造科技成果近万项,7000多项申报了专利。这些成果的推广使我国钢铁工业在质量、品种、能耗、环保等方面上升到一个新水平。现在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需要的专用钢材有2/3可以自己生产。到本世纪末,全社会钢材需要的满足率将上升到85%。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钢铁工业已实现了由“小”到“大”,正在由“大”向“强”!   
 创建自己的石油理论体系,把油气勘探开发推向世界一流水平
“石油滚滚流,我的心里乐开了花”。这句脍炙人口的歌词,道出了石油工人的心声,也道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但是,近年来我国石油资源增长速度缓慢,老油田稳产难度大,生产成本上升,能否确保石油这个工业血液源源不断,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按照国外大油田的惯例,大庆油田在稳产8—12年之后,随着含水量增加产量将逐年下降。但是,大庆油田却连续稳产高产了19年,去年还创下了年产原油5600万吨最高纪录!
创造奇迹的是科学技术。大庆油田组织了“油田高含水期采油方式研究”、高含水后期增加可采储量的研究,还组织了有关薄层砂岩油气藏勘探等领域的研究,涉及几十个配套项目,数百个研究课题,逐步探索出一条勘探开发大型砂岩油田的地质理论和技术,成了大庆油田继续稳产高产的保障。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外国许多找油理论在我们这儿不适用。换句话说,如果依了那些理论,我们还得把“贫油”的帽子再拣回来。
继老一辈地质学家创立的陆相生油理论推翻了“中国贫油论”之后,我国新一代地质学家又创立了低熟油理论,油气分布源控论、陆相湖盆地沉积体系与模式等理论。低熟油理论突破了国外公认的石油演化温度范围,在渤海湾地区和江苏油田已累计探明储量8亿吨,预测储量25亿吨。我国科学家的一系列理论建树,成为与国际海相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并列的中国石油理论体系。
1991年冬季,我国第一个完全按科学程序设计的水平井在胜利油田诞生。这是我国钻井技术的一大突破。水平井是让钢钻在地下沿着水平方向位移,把地理上分散的若干块儿油层串起来,能极大地提高油井产量。
从1991年到1994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取得科技成果几千项,其中重大成果150项,科技成果应用率达80%以上。科学技术使我国油气勘探和开发保持了世界一流的水平。最新统计表明,我国已在24个省、市、自治区发现了陆上油气资源。石油产量自1978年突破1亿吨之后,连续17年稳定增长,1994年原油产量达1.46亿吨,居世界第五位,成为我国现代化大业的强大后盾。
出口、引进、创新船舶工业百舸争流
那是在50年代初期,黄浦江畔一个码头上人头攒动,我国自己设计的第一艘小炮艇就要下水。可是,出人预料的事情发生了。只见小炮艇刚一下水,摇晃了几下,船体就侧向倾斜。顿时人们的心头笼罩了一层阴云。
100多年来,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大部分入侵都来自海上,现在新中国成立了,有海无防应该成为历史,但我们竟连一艘小炮艇也造不了!许多参加试验的科技人员、老船工、军代表都伤心得哭出了声。他们发誓一定要把中国的船舶工业搞上去!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我国的船舶工业走过了近30年发展壮大的历程,但由于长期处于技术封闭状态,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船舶工业整体设计与工艺水平至少与国际水平相差20年!
落后的根源是科学技术的落后。中国船舶工业领导部门提出,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条件,一手抓船舶出口,一手抓技术进口,以出口养进口,再促进船舶出口和国产化。
大连造船厂承接的第一艘出口船是2.7万吨散装货轮。当时,他们对国际船用技术标准一无所知,而要出口船只,就必须按照国际规范。“与国际接轨”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他们学习、翻译英国、日本等著名船级社的规范、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终于保证了第一条出口船的成功。在为挪威建造6.9万吨化学成品油轮时,大连造船厂引进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特涂技术设备,创造了日涂670平方米的世界纪录。挪威船东高兴地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还没见过这么高的水平。”
从60年代我国造第一艘万吨轮开始,到70年代末,我国共造了130艘万吨级以上的船舶,可以说成绩不小,但这些船舶的心脏——大功率船用柴油机基本上全依赖进口。欲后来居上,须独辟蹊径。我国瞄准当时占世界船运市场90%的瑞士苏尔寿和丹麦B&W公司的产品组织引进,并组织力量消化吸收。目前我国制造的大功率船用柴油机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而且能随船出口。
引进、消化的结果,大大提高了我国自主造船的能力,形成了百舸争流的喜人景象。十几年来,中国船舶总公司开发和设计了500多个新船型,60%被国内外船东选用。1994年9月,我国设计的全铝合金高速水翼客船“北星”号在上海顺利交船出口。这种船目前只有美国和日本可以制造。在中船总公司的组织下,我国采取厂所结合联合攻关方式,攻克了18项高科技难关,仅用三年时间建造完工,并获得了美国ABS船级社的认可。我国制造的6.5万吨散货船和4.4万吨与9.8万吨成品油轮,分别以“中国江南型”和“中国大连型”享誉国际船运界。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累计出口船舶500万吨,承接出口700万吨,成为世界公认的船舶重要出口国之一。
科技壮国力,这就是钢铁、石油、船舶工业发展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